关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观舞记》。我的说课分为七个板块:(出示幻灯片)
第一板块
(播放多媒体)本课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第四单元是以文化艺术为主题,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观舞记》、《安塞腰鼓》中舞蹈艺术。本课《观舞记》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基础,联系现实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板块: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体会,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理念:“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本文对舞蹈艺术的描写优美生动。
第三板块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本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语言技巧及写作的特色,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法为主,点拨法、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播放多媒体)
我之所以确定以“朗读法为主”的原因是朗诵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第四板块
我认为: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播放多媒体)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探究优美的语言。
第五板块
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多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将文字转换为画面,更加直观的、形象的理解课文。
第六板块
新课程之所以“新”,不仅体现在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新型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更体现在评价方面。评价需要教师有一双“爱”的眼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需要在心里装着所有学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鼓励他们健康成长。本课时的教学我采用两种评价方式:
1.教学语言梯度评价: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应的评价。使用“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语言进行评价。
2.师生互动行为评价:采用鼓掌方式或学生充当“小老师”来评议。
第七板块
“精导妙引——整体感知——研讨赏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这样确立,是因为我一直都信奉的这样的一句话:“一棵树苗,或生长在荒凉的沙漠,或生长在茫茫盐碱地,或栽种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我们的学生就犹如是树苗,我们的课堂就犹如是培育树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谐氛围才是学生积极学习,努力思考,顺利实现学习目标的土壤。
(一)精导妙引
(播放多媒体)(4分钟)
现场情景展示:教师多媒体放错,尴尬万分的say“sorry”,立刻神情紧张的纠正,
没想到却频频的出错。
恢复正常说:“其实刚才是我为同学们特设的一个现场情景,”(播放多媒体)要求学生用口头语言对刚才的情景进行描述。
目的在于为了让学生在体会并学习冰心描写舞蹈艺术语言优美,先行演练,而后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他们会自主地将自己口述的语言与冰心的语言进行比较,以达到更好的体会优美语言的目的。
(展示课题,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初读课文,谈谈初读体验。
这部分要明确:飞动的“美”。
具体体现在:服饰、动作、眼神、表情……
(在学生归纳之后,多媒体放映印度的婆罗多舞)
三.研讨赏析(11—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勾划出自己认为写的精妙的句、段,以着重号“△”标出,细心品味、大声朗读并加以积累。提示学生在选择语段旁就“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号的标注。
学生先在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点)
四、拓展延伸(8--10分钟)
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要求学习冰心奶奶用优美的词语来表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谁先写好,谁就优先展示他的劳动成果。
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飞学生想象。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
五.结束语。(1分钟)
作者多处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多角度描绘了卡拉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艺,这舞蹈是心灵之舞,而这“心灵之舞”又植根于本民族深远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希望同学们细细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触、吸收、借鉴优秀的外国文化,从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同时也要学习大师高超的语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画面。
最后,老师衷心的祝愿每位同学每天都如这舞蹈一样活的精彩。
说课结束语: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学应是师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双赢”活动,师生自然地结为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学习共同体。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七年 ……此处隐藏14896个字……,读出氛围。④个人试读,读出情味。 2、轻声自由默读,圈点出有疑问的字词,并与同桌合作解决,并试着翻译出全文。请一生翻译全文,其他人点评。3.设“背书王”环节,先用齐背进行自检,再个人试背,探讨出背诵记忆的妙招。
(三)、探究品味,深化主题(13’)
1、合作探讨,品人物:①夸父“弃其杖,化为邓林”,你能看出 夸父怎样的精神?②你心中的夸父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怎么看待他?
2、体验反思,悟情理:①从夸父身上,你能感悟到我们中华民族先人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②今天,人们常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什么?
(四)、比较积累,拓展延伸(7)。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掌握神话主题,引入了课外的材料《精卫填海》。因为神话产生有一个共同的背景,那就是古人因科技的落后对自然产生的好奇而不断地去探索,去追求,去征服。
比较思考:两篇文章在写法、内容、主题上有何共同点?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0一 教材分析
(一) 课本的地位和作用
《山的那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篇一课文本课是初中语文课文学习的第一篇,需要贯彻课程标准“精神”要有个好的开头,让学生自主研究,合作学习。从小学刚进入初中,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对生活与人生要有个初步的定位。本单元都是体现作者对人生的憧憬 体验 思考。作者通过生活中的琐事,引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从而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本单元有现代诗, 小说,散文,而《山的那边》是一篇现代诗,重点是通过意象“山”(困难)和意象“海”(理想)之间的奋斗过程领悟出只有百折不饶的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的哲理。
(二)教学目标
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需要教师深入讲解。充分根据本课的特点与学生的情况我会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等重点词语。(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完成)
2、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知识,如象征手法,比喻的修辞方法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以自主学习为主,以辅导学习为辅,掌握课文内容、作者情感。
2、以精彩朗读带动对作者情感和语言的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文是一篇浅显的现代诗歌,其重点在朗读和主旨的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这样安排
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山”、“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明确诗歌的主旨,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象征意义,深入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实物图片,以增强感官的效果,因此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2、朗读指导法 3、诱导点拨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第一、让学生假想自己身处山区,时时刻刻都在渴望着大山之外的世界,各自叙述自身的情感变化。从而导出文中“我”在不停的追寻过程中的心态,使学生与文中“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共鸣同时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
第二、让学生讲讲关于诗歌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有进一步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二)展示目标 自主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诗歌的语言的特点,感知诗歌内容和情感,体会
本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激励学生为理想而奋斗。
因为阅读教学时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反复的阅。
首先让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其次让学生分别精读,在精读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指导。
这样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体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在评价朗读的同时想象意境,感知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三) 精讲点拨 突破重点
首先提出问题,在上一小节小结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有关作者内心情感的句子,并且用词语概括出来。即 山的那边是什么呢?(向往)
2、 哦,山那边是海吗?(疑惑)
3、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失望)
4、 妈妈那个海呢?(困惑)
5、 在山的那边,是海!(肯定,坚决的肯定)
这个环节要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的要求。
具体分析课本之中的富有内涵的字词句,进行深入讲解,掌握比喻与象征的写作手法。例如:
1、“铁青着脸” 拟人手法。失望、沮丧。因为“我”的心情不好,觉得山在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3、“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有活力。
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研究。通过教师深入讲解,学生得到理解,进一步梳理作者在追寻“海”的过程内心情感 由向往疑惑希望 ,“海”具体又是什么,从“山”到“海”的曲折过程引出本文的写作意图即困难克服之后理想的实现。
(四) 巩固新课 课堂小结
1、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再次阅读本诗
2、通过本诗的学习,谈谈自己心中的“海”是什么?分享给大家。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堂收获,又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结出,“山”,一个实际生活的境界,是要挣脱和超越的对象;“海”,一个想象性的世界,是追求和实现的目标。“山那边是海”把诗人的感悟转化成追求理想的过程。
从而延伸出,想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牢牢记住本诗中的“海”
四、说学法
整个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以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实践中。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说反思
本课的设计主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课本的题材方面的思考,诗的语言凝练而形象,特有的节奏韵律,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有因为诗歌隐忍含蓄的表达哲理,必须具体分析诗歌的字词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学与教的完美结合。
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在思维扩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样深入讲解,对学生的课堂压力比较大,并且任务较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充分的思维休息的空间。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