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总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今天我所要讲的是人教版小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与面积单位》这部分的内容。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计算它们周长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中从学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现实生活来体验面积的含义并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培养能够使用适当的参照物比较图形面积的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学思考
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增强动手操作、归纳与进行合理选择的能力。
解决问题
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合理选择测量单位,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情感与态度
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乐学”,在实践操作中感知与体验面的大小,让学生积累学习感情,享受在求知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分别是:
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并对统一面积单位必要性的感悟。
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有三方面:
1、理解物体表面的这个“面”与它们的大小叫做面积的这个“面积”。
2、面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3、使学生从“线”的认识到“面”的空间飞跃,形成正确的表象。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这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上我主要采用的是活动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方式就比较综合了,有观察、分析、操作、合作交流等,这些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所体现。
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从以下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课一开始我尽量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参与进来。我用一把米尺与一把卷尺,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这两样东西的用途,学生已经学过长度单位,所以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把心去动起来(板书:长度单位)这时再分别出示32开、16开、8开三张白纸,让学生说一说,这三张纸你来选一张,你将用来干什么?为什么?引出大小。(板书:大小)这时学生还没有一种表面的意识,再让学生摸摸身边的数学书、文具盒、桌子的表面并说一说自己的感觉,让学生亲自感知什么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为大家的这个发现起个名字吧,导出“面积”。(板书:叫做它们的面积)以上是我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很快的分出数学书面、文具盒的面、桌子的面的大小来,这时出示两个难以一下了分出面的大小的图形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此时课堂中定会起争议,小组里商量一下,用你们讨论出来的方法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图形面的大小。正所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时学生的求知欲强、兴趣浓。学生会用剪一剪、拼一拼来比较;或用圆片;或用三角形;或是画格子来比较,这时就会出现有的用大格子的,有的用小格子的。这时学生对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已经心中有数,汇报后教师故意不同意他们的意见,拿不同的两个组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来比较,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并让学生选出一种最简便好用的形状来做为测量单位。这时学生已经明白不同大小的格子来比较物体面的大小是不正确的,所以要找出一些测量面积的单位来请学生们自己设计一些看,引出的1平方厘米。这时就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平方厘米大小的东西,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能亲身体会到的,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如果大的物体也用1平方厘米来量是很麻烦的,学生就会想着去找更大的面积来测量,就会发现还有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又用类似的方法让所有的学生对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有个认识。所有的这些活动都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做到师生互动、学生主动。这是我进行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三)观察比较,促进迁移
通过上面的活动,学生对面积与面积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们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如果此时安排适当难度的习题,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层层深入,能使学生对所学印象更加深刻。正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就是这个道理。对面积这一概念的强化中可以出示几个简单的图形,并有些是不封口的,让学生比较大小,这时学生就会明白只有围成的平面图形才能比较大小,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在面积单位的强化上,让学生比一比1分米和1平方分米,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根本无法比较或者是每小组用同样长的绳子围出一个图来,各组一比较就发现周长相等的不同形状的图形面积却不相同等等,这些不但发展了智力、形成了技能,还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使学生能从“线”到“面”的真正飞跃,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这是我设计教学的第三个环节。
(四)分层练习,巩固所学
这个教学环节可以安排得很灵活,教师可以使用课本中已有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做些选择题或是填空题。其间教师可以进行巡堂,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一个大概的评价。全班交流时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后进的学生。还可以在这里渗透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
(五)全课总结
这个总结可以让学生来进行,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的课就说到这儿,谢谢大家!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我讲的这课是北师版三年级上册《购物》,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基础上学习的新知识.导入新课是旧中引新。讲授新课时,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轻松地获得了新知识.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激发 ……此处隐藏1666个字…….摸前搅和一下,摸时不能看,按一定顺序来摸,次数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4.摸完后,观察记录单,能发现什么。
试验结果记录单:
⑴全放红球
摸球次数
球的颜色
⑵全放白球
摸球次数
球的颜色
⑶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数
球的颜色
(二)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学生汇报试验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验的。如,汇报全放红球试验时,说一说放了几个红球,摸了几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板书:
可能性
一定
结果确定{
不可能
结果不一定─可能
(三)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没有老师的限制,只有根据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汇报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反思上,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红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红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红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红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三、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仅可以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还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出示P105图,想一想,这些事件的发生是“一定”、“不可能”,还是“可能”?
组织汇报,说说判断的理由。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些现象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设计意图]借助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和列举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在描述、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
四、第二次摸球,进一步认识可能性,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一)认识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影响后一次摸球。
出示摸球的盒子,放入2个红球和2个白球,说一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能确定吗?为什么?
学生猜一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请猜的同学摸一摸
再猜一猜,摸一摸……当学生前一次摸到红球后,下一次可能猜会摸到白球,这时让学生亲自摸一摸,想一想为什么不能如人所愿,感悟到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影响后一次摸球;
(二)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继续猜一猜,摸一摸,当学生摸出一个球后,把这个球拿出,让学生再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并摸一摸;当学生摸出一个球后,把这个球又拿出,让学生再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再摸一摸……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设计意图]可能性作为一种随机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控制的。但许多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即第一次摸到红球,第二次就该摸到白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我设计了第二次摸球活动,让学生先猜再摸,暴露学生的认识,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对于某一次摸球来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事先是无法确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摸球产生影响。通过逐步拿出球,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五、学习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组织练习,深化对确定和可能性的认识
(一)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
(二)根据结果设计放球方案,,说一说怎么想的,并摸一摸。
1.一定能摸到红球;
2.可能会摸到红球;
3.不可能摸到红球。
(三)猜一猜:东方超市的老板会怎样放球?为什么?每种颜色的球放多少?
[设计意图]设计第三次摸球和猜一猜的练习,让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又有新的认识,学生的思维能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并且为下一节课学习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笔。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简单的排列。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这节内容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逐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定这节的教学目标为:
⒈学生经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学关系。
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难点: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二、说教学过程和方法
本节课为了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我创设了小学生最喜欢的动画人物孙悟空带大家去花果山游玩这一情境引入,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教材看,只提供了衣服搭配一个情境,为了让学生有更多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补充。安排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即衣服搭配。饮食搭配。路线搭配以及照相搭配,每一个活动将孙悟空融入其中。每一个活动都让学生感受到这四个活动的层次各有不同。但每一个活动都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每一个学习活动。
本节课,设计了搭配衣服、搭配路线、搭配食物这样三个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活动,在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寻找规律中,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既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了一个感悟、体验、提升的数学化过程。
在搭配衣服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借助实物图片独立操作,直观感受搭配的方法。然后通过汇报及学生间的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按一定顺序搭配会出现遗漏和重复的现象。接着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搭配方法,在汇报时引导学生评价,让他们认识到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方法和技能。让学生总结规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也为今后学习相关的组合知识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