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石潭记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石潭记读后感1也许是受到“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的影响,他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那时正处于唐朝晚期,皇帝忘了隋还好朝的教训,开始欺压百姓,奢侈无度。他正巧生于唐朝首都——长安,家族历代为官,家境颇为荫厚,然而他并未沉醉在富二代的光环里。他从小目睹朝廷腐败,更是天生好学,在同龄人还在仕途上披荆斩棘、蹒跚前进时,他却早已平步轻云,一步登天,还受到王叔文等皇帝重用的大臣所看好。
在这个瞭望众生的人生高峰上,他却没有止步,安乐享受现在生活。不久他就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改革。没人能真正明白他的用心,也许他是为国贡献一己之力,也许他是为私谋利,企图留名青史。但最终,他在人生高峰时一脚踏空,跌入万丈深渊,但在这万丈深渊里,造就了他古诗的绝顶成就。
正值壮年的他,表现出异乎常人的孤寂,没有钟子期与伯牙那样能形影不离的知己,他一切的苦,无从诉说,便只能对高山发泄,对流水痛诉。
一日,他同几位好友来到了一处无名美景的地方,他立马就被吸引住了,但美到极致,就变得高冷,甚至有些凄寒。他将这美景化为了自己,融入了诗词中。他让“潭中鱼空游无所依”,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重笔写入石潭之美,就是为了在最后一刻,爆发出自己的苦闷孤寂。石潭亦“我”,“我”亦石潭。同他一起前往石潭的人有五人,而真正前往的,只有他一人,这是一次他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这就是写下“千万孤独”藏头诗《江雪》的柳宗元。
如今,有许许多多不被认可的人,他们中的一些也许有着绝高的智商,有着能拯救人世的情怀,却被冠以“疯子”的称号,只能孤芳自赏。但有一些人却不与命运低头,他们尽管顶着柳宗元般的孤寂,却负重前行。如革命战士鲁迅先生,中国神话人物马云“爸爸”。
我认为,只有在人生最困苦之时,勇往直前,冲破浓雾,才有可能看得见希望。所以,只有将这种绝境求生的欲望嵌在柳宗元的性格里,少一些孤独,少一些愤闷,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柳宗元,而不只是“凄神寒骨”的柳宗元。
小石潭记读后感2他行走在小石潭边,欣赏着其间的一草一木;流连在大自然间,感叹着永州的美好。他时而与朋友谈笑,时而浏览风景。柳宗元以此来排解被贬的苦闷,然而对于我们,苦闷来源于如今的疫情。
排解自己心里的苦闷,可以有两种方式。首先,是欣赏风景,并且四处游玩。那么为何区区赏景便能排解苦闷呢?人是一种动物,本能的需要看外景,闻外声,才能心乐之。不然的话,为何每到节假日,各地公园都人满为患?就说前几天的新闻吧。深圳疫情在大体得到控制后,凤凰山公园决定开始营业。在公园开放的第一天,我们便可看到这样的场景,人们三两成排的走着。口罩遮挡了笑容,但无法挡住人们心中的欢笑。他们就如同被被贬的柳宗元心中充斥着说不出的苦闷,或许只有凤凰山上有着与小石潭相似的美景吧,不然怎么会有上扬的眉角以及眼睛洋溢的欢乐。所以说,赏景游玩是排解苦闷的一种普遍方式。
第二,有同游者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不禁就有人会质疑了:难道我就不找朋友就排解不了苦闷情绪了吗?那还真不行。如果柳宗元独去石潭,自然也能一时心乐,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心情必将更加浓烈。因为人是群居动物,在沟通时能向友人倾诉,让自己更好受些。尽管社会上有些人沉言寡语,但他们总还是有与他人的交流,也处于群体之中。同样是在近几天,深圳的餐饮行业刚重新拉起了堂食的招牌,不堪苦闷的人们便三三两两结伴去品尝昔日的佳肴。我清楚的记得其中一人的话语:太久没和朋友一起吃火锅了,在家实在憋得慌。这明确表明了朋友的必要性,所以时常与朋友聚一聚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啊。
柳宗元在小石潭留下的除了那首著名的词外,就只有这两种解闷方式。作为后人,我们不仅能在柳宗元所栽的树下乘凉,也可以学习他这两种排解苦闷的方式。当我们排解苦闷时,要时时监督自己的方式,不可将自己的苦闷强加在别人身上。
小石潭记读后感3幽幽篁竹,泠泠水声,青葱的树与翠绿的藤蔓随风飘拂,清澈凉爽的小潭略起涟漪,潭中的鱼儿好像在空气中游动……这是柳宗元描绘的美丽小石潭,而此刻的作者仿佛何等惬意,然而读到最后,却品出了几许悲凉伤痛,原来,这是一片带伤的美丽。
柳宗元本是世家子弟,少年干将。二十一岁那年第一次参加考试便考中进士,而韩愈却考了四次才中进士,其才可见非凡。初入政途的柳宗元意气风发,满腔热情地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现实却是政变失败被贬永州——一个荒凉偏僻的地方。虽为司马,实际却是被监视的“罪犯”,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得寄宿寺庙。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让柳宗元如坠冰窟,胸中愁苦难平,唯有投身山水之美寻求安慰。
于是那天他“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便欣然“伐竹取道”,遇见美丽的小石潭。那清冽的潭水,那奇特的潭石,那潭中的鱼儿,给他带去了片刻的欣喜。然而好景不长,当他向西南而望时,视觉中曲折幽邃、或明或暗的水流和如犬牙般交差相错的河岸,正如明争暗斗、残酷腐败的官场政治,这一转念立刻把他拉回现实,久谪远荒的凄凉悲苦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便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为由离开。美丽的小石潭也蒙上了一层忧伤,怎会读懂这位欣然而来的客人为什么又携着悲苦匆匆而去。
初识柳宗元《江雪》,只觉幽静寒冷,意境广阔。虽为诗,却读出一幅黑白山水画。那苍茫的山、那广阔的湖是否知晓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孤傲?原来,这也是一片带伤的美丽。
诚然,柳宗元既没有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超脱,也没有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柳宗元下定“虽万受摒弃,不更乎其内”的决心,投一身才华与满腔悲愤转战文学领域,发奋撰文著书。《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大多在永州完成。
纵观柳宗元作品,凄苦之情挥之不去。然而带泪的笑脸总是最动人的、带伤的美丽总是最难忘的。笼罩愁苦的美景,从柳宗元的内心付诸笔端、又渗透我们的内心,于是在文学史上,又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石潭记读后感4跋山涉水来到了这小石潭。还未进入,就听到了一股小小的流水声。柳宗元说,他所听到的流水声就像佩环碰撞的声音。或许这是初到时的欢乐吧。而我站在那里,听到这流水声,只是心想:“就到要了”。随后,我们“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冽”。我看到以整块石头为底的小谭,不禁的猜想若石头整块翻起来后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然而柳宗元走近小谭后则是和我分享了那些清水里翻卷的奇石,是水中高地。或许那些奇石在柳宗元眼里就是古文运动里和他并肩前行的韩愈等人吧。后来,我们还欣赏到了“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景色。
向前又走了数十步,我们又看到“潭 ……此处隐藏5790个字……景
“佁然不动,淑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发现美景之后,重在如何才能正确的欣赏。潭中水质极佳,日光都可以直见水底。虽然水至清则无鱼,但这的鱼似通人情。既知来人并无恶意,便自由往来,时动时静,时去时来,时近时远。令人也不禁想去与鱼儿互相逗乐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的人生意境,想必也已经到了能与飞鸟和谐相处的地步了吧!这偶然的心境突破,想必是偶然的美丽。
偶识自然
“坐潭上,四面竹林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自然美景面前,或许我们只能敬重的欣赏。坐在潭边,静心欣赏,看寒树成林,翠竹围潭。此时才能感到内心悄然而生的寒意。没有杂乱的声音,没有突兀的景色,天地之间,一时仿佛停止了更易。这才恍惚之间,偶识自然大美与深不可测,便抱有敬重之心,记于纸上,写在心中,悄然离去。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苏轼于赤壁矶下,听水落石出,而四顾寂寥,便是真正认识到了自然。这偶然的领悟,必然是偶然的美丽。
这偶然的美丽,或许就是自然的大美,自然的奥秘。
小石潭记读后感13小石潭以其奇异之美吸引了被贬的永州司马,让他有了很多的留恋,却又以其凄清幽邃让他有了强大的凉意,最终匆匆绕开,带着一份心悸的唏嘘。
你也许要说柳宗元这是怎么了,这么点凉意怎及得上《江雪》中那冻彻天地、令人无处可遁的酷寒呢?而且这次旅途之中还有几位兴致盎然的同行者呢!为什么在小石潭处是仓促躲开,而在江雪中却是留给我们倔强的背影,孤独地用一根细弱丝线去钓那整个冰坚寒骨的世界呢?
掩卷而思,柳居士似迎面走来,带着刚刚因政治打击而受伤的心灵走来,难掩痛苦和焦虑。他的心在滴血,一种深秋般的凉意袭卷着他的身心;是一种已深植于骨髓的文化精神让他找到了仍然洒脱挺立走来的自愈药方:那就是去和慈祥的自然老人说说话,从自然的清丽、独立、峻朗之中感寻找生命的坚挺动力。于是他开始了他的寻访自然之行,也是医愈伤痕之旅了!
这时他与小石潭邂逅了,几乎要擦肩而过,是小石潭清脆的声响让他找到了青春般的活力。他急切地“伐竹取道”而来,在欣赏了一段时间小石潭的美和趣后,其彻骨的凉意也完成了从他的皮肤到骨质之间的渗入行程。他这时打了一个激棱,这太熟悉的凉意又勾起了他小心翼翼掩藏了的受伤心灵的温度,那是他不愿意也不甘心再去抖落的那份生命的苦楚。所以,不要责怪我们的文人内心的脆弱。他想象着这样的政治灾难只是一次短暂的人生磨难,他对这个世界是充满希望的。他认为这只是一次接错了线头的短路,国主马上就会重新接通冒过火的神经,来掠去他身上的凉风凄雨,洒一片阳光过来。所以,他要保护好心的热度,等这一片阳光来时好快节奏地去适应,能第一时间去治世救民!至于到了写《江雪》时,人生的打击已接踵而至,他周围的环境已是冷至深天、冰及厚地的严冬。这时,他对阳光的期望已彻底放弃,他要完成的是一次令人心痛的愤世疾俗的抗争了!
所以,《小石潭记》中“凄神入骨、悄怆幽邃”的不胜凉意,正显示着一颗还是热的、充满期望和希冀的赤子的心,请不要随便用一些“无奈”“脆弱”类似的词语,量低了这位有志仕者心的温度。
小石潭记读后感14“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每当读到这篇优美的文言文时,我总会想到这一方净土所带给人们的情趣和追求。
作者柳宗元,因为早年参与政治改革,风云变幻,最终失败,所以他被贬官至山西永州。但是他却毫不退费,仍然热爱生活,以一颗欣赏的心,以一身欣赏的姿态去拥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眼前的一景一物。用优美的步伐和浓厚的感情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中并没有用,许多的笔墨来描写水的清丽。但是却又在许多地方间接的提示道,让人感受到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高尚情趣。“水中的鱼可能有几百头吧,他们都像是在空中有着一样,没有什么依靠似的。”这一句话虽然没有写水有多清澈,但是却告诉我们,水清澈得连鱼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就连水底下的水草也可以映照得熠熠干净。这还不是描写水的清澈吗?透过水的清澈,我们也可以看到站在背后的诗人柳宗元,那一颗不随世事,安于现状,而不随波逐流的清高之士,正如水的品质一样坚毅柔韧而不放弃自我。
可是为什么?到了文章的最后,又突然出现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呢?其实环境是由人来欣赏,也是由人来感觉的。柳宗元虽然带着一颗游玩的心来,但是却时刻都没有忘记他,为国家报效,为人民造福,而他现在却不受重用,被贬在这一片荒凉的地带,他的内心也不满,有些孤独,有些寂寞,有些抱怨,有些凄凉。所以见景生情,正因为他有了这些思想感情,才使得他看见眼前的景也显得有些偏僻,有些孤寂了,这样他才拿着本,记载了这里的一切,挥袖而去……
一篇文章为什么能成为传世经典,并不因为他用了多少华丽的词藻,以及精妙的辞工。而是能用一颗平凡的心,享受世间的世间万物,能用淡淡的笔墨勾勒出青花瓷般那样美好的容颜……
小石潭记读后感15《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他是我国中唐时代有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字子厚,河东人,二十一岁中进士,先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为见习官)、礼部员外郎、邵州刺史、柳州刺史等职。他和同时代的韩愈、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泡、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人,被后人合称为“唐宋八大家”,都是写散文的能手。
这篇《小石潭记》,是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永州,在那个时候是一个很荒僻的地方。
他到永州,是因与王叔文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集团的株连关系,被贬谪到永州的,时达十年之久,当了个无足轻重的佐贰官一一司马之职。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于在政治上是一个获罪被谪的人,要防止政敌们的侦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这一带的从未开发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山水,漫游境内,到处搜奇觅胜,写了不少的记游之作,先后经他发现和整理的胜景有很多篇章,这篇就是其中的一篇。
本篇主要描写的是一个被名为“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围的奇异清丽,具有充满生机的景色,使他有种追求旷达静默的心境。他写的“永州八记”是一组描写山水的散文,因而开头一句就是联系上一篇从《钴母潭西小丘记》写起的。作者在这里首先点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边)和距离(离小丘约120步)以及环境的秀丽,当他听到叮当如佩环交响的鸣声之后,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等到俯见小潭时,又为那清凉的潭水而感到惊奇:小石潭虽然小,但它幽深,水清见底,惹人喜爱极了。
作者在写了小石潭的水之后,又写了构成这水潭的基椽一石。石是这个潭的一个特色,也是它得名的由来。正是由于这石,才使潭水清澈。他通过挖掘潭中石之美,展露了他的才德,手法微妙。潭中还有游鱼,约有百来条,看去好像是在空中游动,有时呆定不动,有时忽游远处,好像与游人在逗乐。游人,若远望潭水的来源,却只见从西南方曲折流来,时隐时现,也不知发源在何处。作者把这近景与远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迷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