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时间:2024-02-26 22:16:34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合集15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合集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

看书的时候总在想,作者写这本书是想表达什么呢,觉得自己看了好久都没想明白。后来终于发现,作者不是想表达什么,他是在塑造人物,塑造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各有特点,各自特点决定各自命运的角色。所以让你无法评判每个人物你是如何看待的,评价他所做出的事情的。而看到后记明白,作者真的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个故事,而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清晰的。

作者塑造角色,读者理解角色。

人的性格决定命运,人的经历也会决定命运。

韩子奇一辈子,是为了玉而活着的。从他决定不再去朝圣,决定留下来研习玉开始,他的命运就被决定了。因为爱玉,他会忍辱负重在蒲寿昌那里当学徒,偷艺,然后自己回来兴办奇珍斋;因为爱玉,他想方设法收集各种珍稀玉器,了解他们的故事,成为名噪一时的玉王;因为爱玉,他抛下妻儿和家庭,带着玉器珍宝远走海外,在海外也不离开这些玉器自己逃命;因为爱玉,他忍心抛弃他的爱情,不忍放弃他的玉名,让冰玉自己远走,枯留自己的名声与不能见人的珍宝;到最后,因为爱玉,变成了爱名声,爱脸面,从精明果断变成了犹疑不决胆小懦弱的韩子奇。欲望和爱好是人前进的动力,可当他变成执念,就会成为人的禁锢,让你牵制于此,然后放弃一切,不知值不值得。

梁君壁是为了生活活着的。父亲早逝,留下老母和幼妹,生活逼迫她成为只知道财米油盐的人,没有文化,她不懂什么是爱情,她只知道一个穆斯林传统应该遵循的东西,她的形象,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形象。而她本身的性格刚硬,会因为韩子奇投奔蒲寿昌而放下狠话,会独自撑起家门养大幼妹,会在韩子奇不在的十年里守住奇珍斋,性格使她逼走老侯,会在知道冰玉和韩子奇有女后,无法容忍赶走胞妹;会在天星和新月的婚事上如此强硬从中干涉。一开始,看到韩太太,就会让人觉得不喜欢她。开始从头看来,她又没什么错,是性格,是命运,虽然她对新月一直很难有母亲般的爱和关怀,很是强硬很是漠然,但我相信在新月的葬礼上,她做的一切都是真诚的。

梁冰玉是为自己活着的。作为受过教育,度过北大的女性,心中有着和那个旧社会完全不同的新时代的女性意识,会想要有自己的事业和价值,不是依附于别人而存在,会想要追求爱情,可是她又是像处事未深的小姑娘一样,看不懂爱情中的骗局,看不懂爱的男人的心。受过爱的打击以后,在远离故土,身边只有从小扶持陪伴大的师兄来说,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情愫。他们的爱情没错,是阴差阳错。她告诉女儿,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能失落自己。这其中有很强很明显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是这些让她离开这个家,去活出自己的模样。

新月和楚老师,是我很喜欢的人物。他们有对事业共同的追求,互相爱慕,彼此扶持,互相理解。可是他们也是苦命的一对,真的就像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楚老师的深情,新月生命的短暂。我希望把对他们的喜爱留在我心里。

天星是很善良的哥哥,知晓秘密却一直保护妹妹,知道自己的爱情被母亲破坏,痛苦折磨着他,可是想到家中无辜的妻子,他又一次选择了沉默。他的沉默不同于韩子奇的沉默,他保护了家庭,他的形象就是那个时候纯朴,善良,勤劳,却身负重担的工人形象。

淑彦是个好妻子,好朋友,她对新月的好,对家庭的付出,她也像每个女孩子一样渴望爱情。

还有很多很多的人物,蒲寿昌,老侯,梁亦清,亨特,新月的同学们。每个人物都是丰满的,动人的,都有自己的故事,而写完这长长的文字,我也更明白了,霍达说的,他只是想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这个让人泪流满面,感叹唏嘘的故事。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2

小组读书日活动,恰逢前段时间刚刚读过《穆斯林的葬礼》,记忆尚可,于是自告奋勇为大家分享了该书。

早期经常闲逛书店时,总会看到这本书摆在很显眼的位置,那时想当然的以为这是一本舶来品,以为又是翻译自某国外文学获奖作品,因个人偏好的问题经常错过,所以一部盛传国内近30年的名著,说来惭愧,近期刚刚读完。

小说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清末至建国初期生活在北京的三代穆斯林玉器艺人的人生变迁,恰巧作者霍达出生在玉器世家,又有回族穆斯林的血统,于是让我们近距离的了解到了穆斯林的生活以及玉器手艺人的精湛技艺和民族情怀。

整本书的基调还是较为悲情的,怀有满腔热忱的梁亦清一心想要完成《郑和航海图》的玉雕以示对回族先祖郑和的敬意,最终猝死在了水台上,韩子奇拥有高超的技能和精明的生意头脑,最终获得了物质和名誉地位的极大成功,但却遭受着伦理道德的长期折磨,并遭受着亲历女儿早逝的巨大痛苦。

女主人璧儿一心为了家人,在父亲早逝后努力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在韩子奇逃离战争时也尝试着维系玉器店生意并守护着家庭,但最终却要面对丈夫与妹妹所生的女儿并在妹妹远离后担任母亲的职责;韩新月,一个如名字般纯洁无暇的女子,初次露面便让人觉得清新、活力,充满了新生的希望,却遭遇着无法与心爱之人相守的命运,最终因先天心脏病早早离开了深爱着她的人们…

读完书的时候,内心还是极大的不平静,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惋惜,为逝去的人们悲痛,正如小说名字一般,书中多次大笔触描写葬礼,特别是穆斯林特殊的葬礼形式。在这个葬礼中,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人们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流露,也让我们接触到了不同民族在礼仪上的区别。

悲伤,总会激发人们前行。

小说创作于80年代,正逢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各民族之间也在更亲密的融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者希望通过小说传达的是各民族间的和睦与平等,特别是在韩新月与楚雁潮的感情脉络上,能够看到作者倡导跨越不同民族的爱情的平等与自主。当然,在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新月的母亲璧儿,一个坚持着穆斯林固有思维的传统女性,一方面阻挠女儿的婚事,一方面设计破坏儿子的跨民族爱情,最终让儿子选择了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穆斯林姑娘。

一心精心算计的璧儿,却从来不知道,这世间最大的讽刺,是自己一直相守终生的丈夫,一个她认为地地道道的穆斯林,其实本身只是一个汉族人家的流浪儿。在作者看来,感情的东西,本是不受外在干扰的,特别是在一个相对保守的年代,人们能够突破固有思维,迈进新的时代,还是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书中人物的命运千回百转,而作者在其中的文学表现手法,现在读来依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最为突出的是通过三代人时空并行的方式,分别表达三代人的故事。开始读时有些迷惑,但越深入越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读来豁然开朗。将人物关系层层剖析开来,故事脉络渐渐理清楚之时,竟有种发现新大陆的喜悦之感。这种表达,即便在当下的文学作品创作中也是不多 ……此处隐藏16267个字……行渐远、最痛楚的命运让人无能为力。

作者霍达用穿插的写法,依次描写了“玉魔”“月冷”“玉殇”“月清”“玉缘”“月明”“玉王”“月晦”等等,最后以“月魂”结尾。以“玉”隔开了月,以“月”隔开了玉,将错综复杂的感情变现的淋漓尽致。以玉开笔,因玉结缘,整个悲剧的发生却也与玉息息相关。

小泽征尔曾评价《二泉映月》时说:“我应该跪下来听”,而我想说,用真心的眼泪来祭奠这场所谓的“葬礼”也是不足为过的。故事中的每个人都似乎上演着一场悲剧,一个个灵魂的离开带着没有解开的心结,带着未了的心愿。与其它故事截然不同的是,我们并未感受到那种爱憎分明的情愫,每个人都是善良的化身,唯一有的是惋惜与不舍。

而《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主要讲的是一个平凡的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兴衰,三代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将一个个血肉丰富的人物形象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粱亦清为“奇珍斋”的主人,家有两个漂亮的女儿,由于自己喜欢玉,所以给长女起名君璧,小女冰玉。而主人公韩子奇小时候则是一个流浪儿,却因精美玉器所吸引而留在了粱家。师徒两人一起忙于一件“郑和航海船”已整整三年,因为郑和是回族,所以他们很重视这个功作。眼看完工,师徒二人比谁都高兴,然而厄运却落在了这原本幸福的家庭中。粱亦清突然晕倒,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为了还债,韩子奇到“汇远斋”做了学徒,苦熬三年,终于回家重振家业,并与璧儿结婚,喜得贵子天星,玉儿也在姐姐的帮助下进学校读书。就这样一家人幸福的生活着。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日本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遂带着贵重的玉器和英商亨特来到伦敦。玉儿由于感情的打击不顾姐姐的反对,跟着姐夫来到了异国他乡。在伦敦,亨特之子奥利弗爱上了玉儿,每天坚持送花,在伦敦大轰炸中,他为了采花而丧生。终于在连连的打击之中,孤独的侵袭之下,玉儿与韩子奇相爱,并生下了女儿新月。战争结束之后,他们一块回国,然而作为姐姐的璧儿怎能受得了,坚决不容,玉儿决定带女儿远走他乡,韩子奇苦苦哀求留下了女儿。转眼间新月长大了,成绩优异的她即使遭到了母亲的坚决反对,但还是进入了燕京大学。大学中,新月与才华横溢的班主任楚雁潮恋爱。而哥哥则因母亲的设

计而与自己不爱的陈淑彦结婚,就这样,一切似乎都已成定局。然而,命运多舛,善良、天真、美丽的新月却因心脏病被残酷的夺去了生命,但也在最终知道了母亲并非自己的亲生母亲。因为新月的善良,她的离开让整个世界感到绝望。

多年后,玉儿回来了,然而却已是物是人非。很难想象一个独自漂泊他乡三十三年的老人,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多年前的家中,近似疯狂的只想看一眼女儿,给她的却是一冢坟墓。有人不禁要问,到底这一切的发生是谁的错,是谁把上一代的恩怨让一个善良的小姑娘来承担?我们没有理由埋怨任何一个人,因为教育程度造就了两个社会的人,早已腐朽的教条更加速了悲剧的发生。故事是在一片凄凉荒芜的墓地中结束,一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像一个个灵魂诉说悲苦。

过去的是历史,梦想在未来。新月走了,我们可以延续她的生命,随时不要忘了把爱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天星顺从了,但我们应该学会主宰自己的命运;璧儿走了,我们知道宽容别人,就是解开自己的枷锁;楚雁潮,则是向我们诠释了爱情的真谛。每个人,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人间的苦与乐。我们有的是:生命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5

暑期期间读了《穆斯林的葬礼》一书,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诗篇,它独树一帜地采用了今昔对比的结构,让两个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情节并列出现、分别叙述。一条是“月”(从第三代韩新月说起),一条是“玉”(从第一代梁亦清说起),它们犹如两条河流相融交汇,把奇珍斋几代的盛衰紧紧交织在了一起。

“晨曦熹微,小巷清幽。早起的人们偶尔从他身旁擦肩而过,骑车的、步行的,领着孩子的,端着早点的……她感到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而人们并不熟悉她,谁也没有认真地看她一眼。”一个寻常的北京的清晨,离开多年的冰玉归来寻找“博雅”宅的故人,她伸手叩响大门上的铜环,也开启了尘封已久的往昔。

书里的人物一个个向我走来,有把他的命、他的心、他的灵魂都放在玉上的艺人——梁亦清;有专注、认真、悟性很高、责任感强的学徒,后来成为一代玉王却又散尽一切的——韩子奇;有一对曾经相依为命,却被命运捉弄嫁给了那个叫“奇哥哥”、让她们特别有依靠感的同一个男人,想见却不能见的亲姐妹——梁君璧、梁冰玉;有两个同父、母亲是亲姐妹的兄妹:一个情感浓烈笃厚却特别内敛,一个冰雪聪明却不幸早逝的——韩天星、韩新月。故事就是以这一家三代人的变迁、悲欢离合为背景,展现了人们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选择、无奈。

一页一页读下来,我进入了一个静谧庄严而又伟大的玉的世界,玉魔、玉殇、玉缘、玉王、玉游、玉劫、玉归、玉别。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新月、天星,以及蒲寿昌、亨特先生等所有人都围绕着一条清澈而晶莹的玉的长河,这条玉的长河是他们活动的背景,是他们的来处,又是他们的去处,是他们的生活,又是他们的生命。在这条长河里,每一个人因为性格不同、观念不同、行为方式不同,都上演了各自的生活,都展现了他们的个性,都是其命运的创造者。但无论如何,每个人都逃脱不了时代的枷锁,每个人都无法同历史抗衡。

如果不是战争,韩子奇和梁冰玉就不会离乡背井来到英国;如果不是战争让国内的亲人音讯全无,却在一个暗黑的圣诞节收到蒲寿昌冒充的“家信”告诉他:奇珍斋倒闭,君璧和天星已经离家,是死是活不得而知,让他万念俱灰,那就不会有悲剧地和冰玉的结合以及后来的新月的悲剧;如果不是战争,真诚热情地爱着冰玉的奥利佛,就不会在轰炸伦敦的中死去。

本是幸福的家,却因战争东西两隔,跨越了近半个地球。北平,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中沦陷了;伦敦,在希特勒的轰炸下几乎变成了废墟,在失去亲人的沉重打击下,韩子奇玉梁冰玉恋爱了,这是抚平伤痛的安慰,然而这又是不尽人伦的,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一个又一个的悲剧,不经令我深思、究竟谁是对的?

在战争时,他们渴望和平,渴望与亲人见面;战争结束了,他们的梦想成真了,散在天涯的一家人又走到了一起,日子却没法过了。这到底是福还是祸,是对还是错?时代带来的战争使韩子奇与梁冰玉结合在一起,时代带来的差异使姐姐仍是一个旧时代的家庭主妇,而妹妹已然走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有思想的大学生。

这是历史长河进程中必经的痛苦,它让我想到了朱自清,在洋务派的学堂里受新式教育,却和封建遗老的父亲一生都没能达成和解,从而留下了感人至深的《背影》,最亲的人之间隔着最遥远的距离;让我想起了萧红,深受到五四运动追求独立新思潮影响的她,一次出走一生出走,31岁客死他乡,留下生命中最温暖的《呼兰河传》。这不正是现实版的“冰玉”吗?

透过这本书,细细思考:每个人的命运如涓流入海最终会汇成人类的历史长河,而历史的滚滚长河又是那么无情,不会因为个人的意愿做任何停留、改变。在晶莹的“玉河”中,在动荡的社会巨变中,谁能改变历史的走向,谁又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人们只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起自己生命的浪花。

趟过这条晶莹的玉河,我分明看见,这是穆斯林的葬礼,也是个人的不幸。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