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书中的“我”是伦敦怀才不遇的作家,偶然间认识了一位证券经纪人在40岁的那年,突然听从了内心的呼唤--做回自己!于是,离经叛道地他舍弃了一切,包括妻子和一双儿女,远赴巴黎,差点死去,在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找到灵感,全身心地投入绘画,并在死后声名大噪。而作为叙事者的“我”也在回忆,在成为著名的艺术家保罗·高更后,“我”曾与这位艺术家的那些人生经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对于曾经这样一个离经叛道的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来说,他一生中有许多让人不能理解,甚至让人发指的地方,但是单从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层面上讲,他确实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和艺术家。就比如,“我”在开篇的导读里说到,当你发现离任的总理原来只是个能言善辩的口舌之士,卸职的将军也无非是个软弱可欺的市井之徒。你就不难发现,其实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才是真正的伟大,你可以不喜欢他的为人,但不得不承认他的艺术和作品,因为你很难不对它们产生兴趣。他发人深省,他也让人又爱又恨,尤其是他身上的那种本能,虽然受他的生活环境所抑制,却像肿瘤一样在活体器官中膨胀般地顽强地生长,最终控制他整个人,不由自主地采取行动,只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却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他的偏执和冷血,还有他的引人注目。不过“我”还是希望你们不要过多的对他进行论断,免得你们被论断,更不要将表象作为判断的根据。
至于月亮和六便士之间该如何取舍?“我”并无定论,只是谨慎地说一句:“这取决于你们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们认为你们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抑或是你们应该对你们自己有什么要求。”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2花了点时间,思考该如何评价这本好评如潮、被许多人奉为圭臬的书。
看到很多人在争论到底应该抬头仰望月亮,还是俯身去拾六便士,然后得出一个让我很想呵呵的结论:要对这个庸俗的社会竖起中指,一头扎进理想且永不回头的人才是最酷的。毛姆塑造了一个冷漠自我的天才,借以藐视一个现代社会的文明人所倚重的一切,物质、名利和人际,撕掉这层面具之后的我们还剩什么,我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自我,二是自我对外界的感知,三是自我 感知的个性化表达。非要在月亮和六便士里选择其一,大概就像在问你妈和我同时掉进水里你要救谁\这种智障问题一样吧。斯特里克兰是个极端设定的小说角色,极端自我又极端天才,人们可说他恃才傲物也可对他的成功顶礼膜拜,但如果他的一身臭毛病落在一个凡夫俗子身上,比如一个同样不顾一切追寻梦想却最终失败的人,众人的评价一定是截然相反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梦想与人情味、友善待人、社会道德感并不矛盾,相反其实我更喜欢布鲁诺船长关于生活的温和追求,这同样是一种美。
整体来说有启发有感想,其实可以打四星,扣掉一星纯粹是因为部分对女性充满恶意、过分刻薄的讽刺(不客气地说一句,毛姆大概是个自命不凡的朴素唯物主义论者),以及不喜欢各种过于直白、充满灌输性的主题说教。
斯特里克兰用绘画这样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感知,毛姆也是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只是这看法是否被人认可就见仁见智了,我只是一个持保留意见的读者。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3《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代表作。关于这个题目,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和月亮一样都是圆的,闪闪发光的,但是一个崇高,一个卑微,一个理想,一个现实,可能永远都无法同行吧。
小说主要讲了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原本是伦敦的一位成功的证券经纪人,人到中年后却迷恋上绘画,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性,并最终选择弃绝文明世界,来到南太平洋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在那里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的艺术气质的氛围,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令后世震惊的艺术杰作。
主人公之前的生活是稳定的,优越的,幸福的,也是平凡的,也许是无趣的。平静的波涛下藏着暗潮涌动,也许你我都是其中一员,虽然大部分的我们都是不甘于平凡,却又害怕打破平静,担心风雨过后不是彩虹而是更凶猛的风暴。无疑主人公是大胆的,是不可思议的,是不走寻常路的,是神经病的,敢于做真实的自己,敢于追求自己的爱好,尽管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有数不尽的坎坷,也从不后悔,也甘之如饴,最后在小岛上被病魔缠身,双目失明,依然坚持在墙壁上作画,给世人留下了巨作的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你是选择遥望还是选择追逐?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4选择月亮,或者是六便士,怎样选都没错,不同的选择就是不同的人生,斯特里克兰德这个人物的性格真的很特别,他与别人的对话,我总会想去观察他是怎么的反映,他总是嘲讽他人,心里也没有什么道德约束,又是极其幸运又不幸的,在人生的最后时光有一个女人愿意不弃不离的照顾他爱着他,不同情他也给他自由,做到了他对女人的所有需求,不幸的是,在有生之年没有目睹自己的画会是多么伟大的作品,但这点不幸,对他来说也是无所谓的,他从不在乎这些。
月亮和六便士的某种思想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你在看到他对女人的某种偏见,或者可怜那些注定孤独却要结婚的人的一些描写,都可以想到在现实生活中他作为一个同性恋,后来迫于现实压力等,去娶了一个女人,后来离婚也付出了巨额的补偿。就让我想到以前上语文课,我们去学习一篇文章时,总是先去了解这个作者,还有创作的背景,才能更好的读懂这篇文章,可惜,以前很少会注意这个。
我很喜欢开头,作者在描写一些人物的性格时,充满曲折,刚开始给你树立一个怎样怎样的形象,然后再去打破这个形象。人总是难以理解的,朝夕相处的人你可能都不一定了解他们,仅仅凭借他人的话语又怎能知道事情是怎样的这个人是怎样的。
毛姆是个很成功的作家,他热爱写作,同时他也很有钱,可以说也是个拥有月亮又拥有六便士的人,他刻画的斯特里克兰德的形象,也像是表达他对于理想的追求,放弃六便士,追求天上的月亮,就像在表达他对写作的热爱吧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5也许有些时候会痛恨自己的平庸,无所建树,干什么事情都不能随心所欲。是的,因为你我皆是俗人。我们痴迷于功利、金钱、欲望。但心底的某个角落总有一种声音在呐喊,想冲破喉咙。
《月亮与六便士》或许就是这么一个存在。它用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社会与自由、感情与理智的冲突贯穿小说。以斯特里克兰展现出来。他本是一位平凡的证券经纪人却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画画而抛妻弃子,辗转于巴黎、马赛、南太平洋小岛。对世俗嗤之以鼻,对艺术理想孜孜以求。直到死,依旧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的人可能在我们俗人 ……此处隐藏2918个字……能。于是我们就陷入了这种怪圈之中。幸好啊,我们还能够繁衍后代,延续我们做不完的事情,然后投入时间不断纠正他们往既定方向前进。生活可能就是这样吧。只吃饭不干活的人是非常无耻的。
我讨厌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他太过于冷酷无情,他伤害了那么多爱着他的人。
书中的男主角是以保罗。高更为原型的,而保罗。高更比男主角的生平看上去有了很多人情味。
所以一切都是作者的构想,斯特里克兰只是一个纯粹的梦想化身。也好,世界上从来没有过这么薄情的一个人。
一个心怀梦想的人也许会名垂青史,也许不会;但必定不会被大多数人所理解。这大概就是人类社会最大的幸庆和悲哀吧。
“虽万千人,吾往矣”“十年一觉扬州梦,不负青楼薄幸名”“忍把功名,换了浅斟轻唱”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2看完《月亮和六便士》,说实话,并不赞成男主的做法,虽然他选择了心中的月亮,在其死后,他也成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家。然而,不负责任,自私,冷漠无情,脸皮极厚,毫无感恩之心这些标签我还是想贴他身上。如果为了追寻心中的理想要抛妻弃子,不顾家庭的责任;冷漠无情,不思感恩,伤害他人;难道因为他是天才,他能坚持心中的理想,敢于突破世俗,所以这些就都应该被原谅吗?至少在我眼里他是个渣男,自私鬼当然,他也是个敢于世俗,特立独行的天才画家。毕竟每个人每件事都应该批判性的去看待思考。
故事让我想起了《天堂电影院》的结局,数十年未见,纵使两人仍然相爱,男主终生未娶,但女主最终还是回归了理性,毕竟已为人母。相反的,电影《两小无猜》的结局让我很反感,两人嘻嘻哈哈的打赌“敢不敢”,就是不承认彼此相爱,但最后的结局两人终于在一起,然而男主却是抛妻弃子,女主也是抛弃了丈夫。这样为了心中所爱却毫不顾忌他人的做法实则让人喜爱不起来。虽然电影是非常不错。
现实中我想起了之前有跟人讨论过关于旅行的一个问题,有些类似,但也不加过多论述了,大致就是关于“只要你旅行的欲望足够强烈,钱和时间的只是你欲望不够强的借口”。也想起了之前跟她争论过关于徐志摩是否算渣男的一个问题,也有些类似吧。
支持每个人去追寻他心中所追求的,只要时机恰当,哪怕你根本不会成功,只要你自己能所求一份安宁便可,但前提是别过多的伤害他人。某些时候过度的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可以理解为自私。
不过也可能我是这样的一个想法,所以脱离不了世俗,只能泯然众人矣。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3总算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是本雪球老板反复,反复推荐的书。
主人公史崔兰是天才画家---高更,后印象派天才(我对后印象派不太理解,我猜是以画比喻某种诉求的意思吧,这样的画更有感情的传递?)
贯穿该书,我想到的形容词就是:不顾一切
史崔兰追求梦想---画画,离开妻儿,拒绝朋友帮助。
后来,固执的抢了他的粉丝胖子的老婆(敲黑板,男人千万不要胖,老婆都容易被人抢走,还有千万不要轻易成为别人的粉丝),最后因为画画而身心疲惫,客死他乡( 塔希提岛),也谈不上他乡,后期的史崔兰(高更)已经不顾一切,心中没有任何东西,只有画画,只有想把内心的东西画出来;
史崔兰太太从爱史崔兰,到不顾一切的恨他,后来因为发现他是天才,又对外界说自己对史崔兰不顾一切的爱;
胖子伯乐对老婆布兰奇的懦弱,对史崔兰(高更)的不顾一切的放纵,背后映射的是爱,崇拜;
胖子老婆布兰奇本来过着无望的,机械的人生,由于画家的出现,表现出的不顾一切迷恋,被甩后,自杀的决绝。
看完,回味......
每个人都努力的用着自己的方式活着,而这些方式相互磨合在一起有时候会起到很大的冲突。这个过程其实谁都没有错。
明白了这个,也就明白人与人交流,冲突是常态,和平相处才是稀缺的。
如果要更多的和平相处,能做的就是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一下。
如同它的宣传语一样,上帝的磨盘磨得很慢,却磨得很细。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4他在生活中总是痛苦地和各种各样的困难做斗争,但我也明白大多数在世人看来很可怕的事情,他根本是不在乎的。斯特里克兰和大部分英国人不同,他丝毫不讲究享受,他从不为经年累月寄身于破落的房间里而烦恼,他不需要周围拥有许多漂亮的玩意儿。我想他肯定注意不到我最初去找他时那个房间里的墙纸是多么的肮脏。他不想要坐在舒服的扶手椅里,他确实觉得坐在坚硬的餐椅上更为舒服。他吃东西的胃口很好,但不在意吃的是什么;对他来说那无非是食物,都是为了缓解饥饿的痛苦才吞下去的;在没有食物的时候,他似乎也能忍饥挨饿。我听他说曾经有六个月他每天就靠一片面包和一瓶牛奶度日。他的言谈举止俗不可耐,但又毫不追求各种声色犬马的东西。他并不将身无长物视为艰难困苦。他这种完全追求精神愉悦的生活方式真叫人难以忘怀。
从伦敦随身带来的少量钱财耗尽之后,他并没有垂头丧气。他没有卖过画,我想他其实也不想卖,他着手寻找某些能赚点钱的活计。他用故作幽默的口气对我说,他曾经给那些想要领略巴黎夜生活的伦敦人当过导游。这份职业很对他那冷嘲热讽的脾气,再说他对这座城市几个声名狼藉的街区也是了如指掌。他跟我说他会接连好几个小时在马德莱娜大道[插图]上走来走去,希望遇到英国来的游客,最好是喝得酩酊大醉的那种,那些人渴望能见识各种违法乱纪的勾当。走运的时候他能赚到不少钱,但他那身破烂的衣着最终吓坏了观光客,他再也找不到敢于冒险将自己托付给他的人。然后他机缘巧合找了份翻译专利药品广告的差事,帮助那些药品在英国的医疗行业打开知名度。某次罢工期间,他甚至还当了粉刷房子的工人。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5前天就读完了《月亮与六便士》。到今天还觉得应该把读后感写下来。虽然我的阅读感想可能对别人来说,没有两便士的关系。
很多人,在很多地方都有提起《月亮和六便士》,然而并不是很多人真正读过它。这是一个描写一位伟大画家如何处理崇高理想和平庸世俗的故事。毛姆真的故事大师、叙述大师(读的是译本,不能评论作者的语言),亦真亦假的叙述,常常让你不知道读的到底是真是传记还是小说。
不得不说李继宏是很有功底的译者,译文流畅清晰,一点都读不出翻译的痕迹,深厚的中文功底让人不觉得这是在读一个外国人的故事。
最后说说Strickland。因为读过《莫奈和他的眼睛》,被莫奈贫苦和执着的生活深深打动。感动于莫奈对原配妻子Camille矢志不渝的情感,惊诧于视力严重下降的晚年他甚至挑战巨幅作画。张嘉玮平和和有力的语言让人对入世、执著、可敬的莫奈敬佩不已。
相对于莫奈,同样是追求与众不同的的艺术道路的Strickland(或者说高更,再次感叹毛姆的叙述)却与世俗过于格格不入。抛弃妻子,置善意和爱情于不顾,最终躲入原始山林作画,过着几近与世隔绝的生活,并且最终默默无闻地惨死。我上网了解了一下高更的画风,确实粗矿的画风确实独树一帜,不了解艺术而向往精致生活的人可能并不会太喜欢。
然而就是这些凡人所不能理解的另类的艺术人生,才可以称之为“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