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1“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磕磕碰碰,而这些坎坷正能磨炼我们的意志,使我们的生活不会像死水一般平平淡淡,波澜不惊,这种生活是无味的,也毫无意义可言。要保持极高的修养,平静、坦然地面对,保持一颗达观、向上的心。”
这是《傅雷家书》中的一段话,一封封书信,漂洋过海,传达出难以割舍的父子之情。傅雷在信中这样写道:“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关于青年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做个警钟,做面‘忠诚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位值得钦佩的父亲,他教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热爱祖国的人,甚至让儿子立下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国籍。但他并不是古板地教育儿子,而是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在傅聪遇到挫折时,他通过鼓励让傅聪爬起来,勇敢地向前。在傅聪犯错误时,他并没有发怒或者包容,而是告诉傅聪,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而当傅聪取得成就时,他会送上祝贺和赞美,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对傅聪音乐的教育上,他有时以父亲的身份给他指导,比如先强调注重技巧,而后反复要他真正领悟音乐本身,有时他又以朋友的身份跟他交流。我觉得他的教育方式是优秀的、是成功的。相反,中国的一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过于迫切,却又未采取恰当的方式,他们有的盲目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做法,有的采取“打压式”教育方式,还有的盲目跟风……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孩子饱尝辱骂、拳头的滋味,在恐惧的压力下成长,我想这些人真应好好地读一读《傅雷家书》。
此外我也从这本书中学到许多人生道理,比如“一个又一个筋斗栽过去,只要爬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心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是的,跌倒也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有爬起来的勇气。
这朴实的家书,却有着深邃的父爱,深远的教育意义,实在让人感叹!
《傅雷家书》读后感2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透过纸张看到了一幅幅傅雷和付聪日常交流的场景,并且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孩子殷切的期望,尽管他有时候的严格要求可能会令孩子觉得不近人情,但绝对是令孩子一生受益的做法。
其中,傅雷的一些教育观点是做父母的可以借鉴的。例如:
1.把人格教育看做主要,把知识与经验技术的传授看做次要。
2.把艺术教育只当做全面教育的一部分。
3.培养一门艺术方面的学问,需要以全面的文学艺术修养为基础。
以上三点,明显的在重视人才专长培养的同时,更重视全面教育。
傅雷认为培养专长要以全面的教育为基础,这和现在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的理念一致,也被现代人广泛的接受和认可。
结合现在社会的教育形态来说,付雷为付聪提供的是完全式的精英教育:学琴从名师、高起点的家庭教育、开阔眼界的悉心指导和交流、全面的素质教育。对于年幼时期的付聪来说,这看起来很难,要求很高,但因为傅雷家庭环境和往来交流的学术氛围令付聪在不经意间就能耳濡目染到,所以付聪出色就显得顺理成章。
单单依靠父辈的指导和培养,并不足以成就人。付聪本人的努力,也是他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付聪之所以能在遇到挫折的情况下还能在音乐方面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和以下几方面的自身因素是分不开的:
1.学习的态度严谨而专注。
2.教学时间外自己肯下苦功。
3.具备独立思考和注重逻辑的好习惯。
4.有广阔的音乐视野。
5.有音乐方面的天份。
6.家庭环境和艺术氛围的潜移默化。
付聪的成功,和前5点他个人的态度、努力程度、得天独厚的条件分不开,但同样换做任何一个别的家庭,也不会为付聪提供那么好的艺术环境和艺术氛围。天时、地利、人和,真是缺一不可。
在傅雷给付聪的书信中,这些天时、地利、人和都有所体现,并且起到了非常重要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付雷对付聪的严格要求也在往来的书信中,不断的重复,例如:"要有耐性,不要操之过急"、"不能听信一面之言"(要兼听)、"先看书自学乐理知识,待到学校开课就不担心听不懂了"(笨鸟先飞,人后多下苦功)……
这些往来的书信中,不仅包含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殷切希望,还传递了父亲的人生哲学,也包罗了父亲总结的实用经验。这些哲学和经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即便是现在遇到事情拿来借鉴,也是非常有参考价值和实用性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3“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无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纵观全书,我想,也许正是这句话凝结了傅雷对儿子傅聪最含蓄深沉的父爱。《傅雷家书》共收录了近百封傅雷写给傅聪的家书,其中有艺术家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有对新中国未来的发展展望,有对儿子为人处事行为习惯的培养,所见所闻的分享,也有嘘寒问暖枝叶关情的温情。然而最感动我的,也许就是一个严厉的父亲不经意间的真情流露。
傅雷教子极严,有时近乎不近人情,这一点傅雷在《家书》中也屡屡提到自己对过去“不懂做父亲的艺术”时的后悔。尽管傅雷是如此的一个严父,在傅聪离开中国留洋学习钢琴之际,也是恋恋不舍难以割舍。书中有这样的话“园丁用血泪浇灌出来的花果迟早得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可是在离别的关头怎么免得了割舍不得的情绪呢?“无意中,在傅聪离开之际,我们可以在此一窥傅雷作为父亲柔情的一面。又有哪位父亲会讨厌自己的孩子呢,从来都只是“因爱生恨”为了促使子女前进的鞭策。
《家书》中亦可见得傅雷身为父亲事无巨细,无微不至的管教。不管是为人处世的原则,生活学习的安排,行为习惯的规范,演奏时的表情姿势指法乐理,他都一点一滴地写在家书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处便是傅雷提醒傅聪:“围巾必须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这样的琐事也不吝笔墨地写在家书中!实在是无微不至。对于子女,父母便是如此。总是细细碎碎,总爱唠唠叨叨,总是对 ……此处隐藏7511个字……放在纸上比说来更好,父亲看到后也会默契的回信给我。内容肯定没有傅雷先生的家书内涵之深,也没有出彩的文墨,可我觉得这一张笔墨中,一纸情是相同的,都是独属于父亲深沉而又朴素的爱。
近百年前的灯下,中年人落下最后一个字,封好信,目光里是无尽的思念与爱,灯光摇曳间,晃花了那一抹凝望窗外的影子。近百年后的灯下,我又重翻开厚重的家书,细细品读,这一张笔墨一纸情……
《傅雷家书》读后感13《傅雷家书》不仅仅仅是书信,还是傅雷和傅聪交流艺术的平台,处处可见深厚的艺术功底。在一篇篇清新的文笔中,我们还能够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即使相隔万里,依然不减。
家书中最常见到的,还是关于音乐的资料。父子俩时常在家书中畅谈自己对音乐的见解,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对艺术家的评论。傅聪曾获得第五届肖邦钢琴比赛第三名,是有名的钢琴家,受过国内外知名音乐家的赞誉。这些功劳与他严厉的父亲是密不可分的。
傅雷对小时候的傅聪严加管教。那时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围的上海孤城,连大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罪恶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让孩子去街头游
玩,他把孩子关在家里,培养他的音乐和文化。他还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他要求孩子生活俭朴,学习认真,每一天都要监督傅聪不停地连上几个小时
的琴。但是傅雷并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聪正练着琴,突然来了灵感,弹着弹着就跑到自己的调上了。父亲察觉到异常,便走下楼来。傅聪吓得赶忙回到谱子上
去。但这次,傅雷不仅仅没有责备傅聪,反而叫他弹自己创作的曲子,父子俩一齐研究,并将刚才的曲子命名为《春天》。
傅聪长大后远出家门出国留学、演出,傅雷的家书也一向陪伴着他。傅聪在外艰苦奋斗时,家书便是他唯一的慰藉。9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戴着沉重的精神镣铐,离开了这个世界。两个多月后,当傅聪从一位法国朋友那里得知噩耗后,顿时天旋地转,热泪纵横。
人爱其子,胜于一切。傅雷对孩子所灌注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傅聪在异国他乡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信念与精神。使他在海外孤儿
似的处境里,仿佛父母仍在他身边给他教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拥有更多的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走自己正当的道路。他拒绝与祖国敌对的国家
的邀请,从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言行。这种热爱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万里之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傅聪在艺术上的造诣,离不开父亲傅雷苦心孤诣的教诲。傅雷已去,家书仍留。傅雷家书给我们带来的爱与精神,永久影响着下一代。
《傅雷家书》读后感14我时常会思考一个问题,父母是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吗?为什么他们总是那么善变,上一秒还是风平浪静,下一秒就波涛汹涌,是不是他们对我们的爱很淡很淡呢?只要我们犯了错误,爱就会立马消失破碎……这些困扰我好久的问题,在我读完《傅雷家书》这本书后都解决了。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明白,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永恒地存在。傅雷对他的儿子傅聪有着深深的爱,但当傅聪年幼时,父亲对他却是非常严苛,近乎不近人情。当傅聪长大离开后,傅雷深切地感受到对儿子深深的牵挂,他将这份爱化为一封封家书,藏在对儿子每一句的谆谆教导中。他时刻关注儿子的成长,用爱去鼓励他前行。当他发现儿子的错误时,也会明确地指出,并耐心地教导他;在儿子遇到困难时,他更会努力地去帮助他,比如傅雷对儿子在艺术上的点拨:“《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像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银瓶……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声势雄壮……”在这一段中,我看出了他对儿子的深爱,其实傅雷对音乐的研究并不是那么深刻,可是他以其渊博丰富的知识,睿智的见解对儿子予以了点拨,他能看穿诗韵和琴的联系,体现了他在文艺上的深厚造诣,也告诉儿子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形式彼此都是相通的。
对傅雷的夫人,傅聪的母亲,我也有着极高的敬意。在傅雷对儿子极其严苛的时候,她在精神上也备受折磨,但她却一直努力调和着父子之间的关系,而在傅聪不回信时,她焦虑万分,无一不体现了她对儿子深深的爱。她也许不如傅雷那样拥有渊博的知识,能够给儿子独到的见解,但她却是一个平凡又伟大的母亲,她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儿子,对儿子永远抱有希望,永远以自己的儿子为荣。
爱是什么?爱是一抹春风,轻轻拂过你的脸庞,围绕陪伴在你身边,而你也许并不知道,你的凉爽舒适正是因为清风的相伴,你的幸福安逸是有人在默默守护;爱是一把雨伞,虽然你不是每时每刻需要它,但当你真正需要帮助时,它就在那里,随时准备好为你遮风挡雨;爱是一本书,它教会你很多很多,在你迷茫时为你指明道路,在你骄傲自满时教会你谦虚做人。
傅雷用一封封的家书表达了自己对儿子的爱,而我们的父母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表达对我们的爱。正因为父母的爱,我们才少走很多弯路,正因为父母的爱,我们才砥砺前行,正因为父母的爱,才成就了今天和未来的我们。
《傅雷家书》读后感15几组黑白照片,数不清的来往家书,谱写着傅雷家的情与意。
家书中,傅雷不忘时刻教诲儿子,没有一丝的溺爱,既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常像朋友一样与儿子闲谈,与他交流音乐、文学、艺术等等,扮演着一半父亲、一半益友的角色。
傅雷很爱儿子,虽然言语间总是严格的苛求,但在严肃的面孔下,却藏着一颗温柔的爱子之心。这丝丝缕缕的爱,不时从严肃中流露出来,流淌在字里行间。在《十月三日》的信中,就有着这样的挚爱与欣赏,他不会因为儿子才华出众就放松教导,在儿子取得成就时也没有高兴得忘我,而是耐心叮嘱儿子再接再厉,教会儿子正确对待得失荣辱。傅雷对儿子的爱,像呵护着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谨慎又温柔,动人心肠。
傅雷也经常和儿子讨论文学艺术。在信中,他与儿子讨论了李白、杜甫诗的异同,分析了各自的长处、短处,再与苏轼的诗相比较,不禁感叹文人墨客高深却无知己。在《三月二十七日夜》中,他提到莫扎特,把莫扎特给人感觉描绘得清晰、明朗,耐人寻味的文字写尽了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缥缈虚无、温柔妩媚。傅雷是循循善诱的父亲,更是能和孩子的心灵碰撞、灵魂高度融合的益友。
每个父亲表达爱的方式不尽相同,傅雷对儿子的爱是谆谆教导,是吟唱在音乐艺术间的爱。而父亲对我的爱,是不曾言说的安静的爱。他很爱我,也很关心我的学习,但在我们的交流中却从不提成绩。只是,在我烦躁、迷茫、厌倦时,他会久久地陪伴在我身边,用他的睿智明晰我前方的路,用他的挚爱温暖我疲惫的心。他的声音,总能使我躁动的情绪平静,愿意用心去思考、去反省,从不安沮丧到振作奋起。我的父亲,像一盏黑暗里的明灯,照亮我脚下的路,陪着我一路向前!陪伴,就是他爱我最好的方式。
傅雷深沉的爱,跃然纸上,信中的每个字都充满着浓浓的爱意。品读这深沉的父爱,就像品一杯上好的茶,入口微苦,回味却是甘甜。一封封的家书,承载着多少的爱与思念,只怕,这张张薄薄的信纸,载不动这跨越大洋的许多的情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