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读后感

时间:2024-01-16 22:16:29
【热门】《飘》读后感

【热门】《飘》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飘》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飘》读后感1

小说《飘》是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发表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长篇小说。它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斯卡丽与几个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同时,也揭露了人性的丑恶,赞扬了人性的善良。

阅读完整本书,我觉得每一章,每一段,都让人感受颇深,可最让我感动的,莫过于小说《飘》的结尾了。

“斯卡丽,我从来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片碎片,把它们凑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完全一样。一样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而不想起它修补好。然后终生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瑞德叹了口气,“亲爱的,我一切都不管了。”

她默默地望着他上楼,感到嗓子里痛得厉害,仿佛要窒息了。随着楼上穿堂里他的脚步渐渐消失,她觉得这世界上对她关系重大的最后一个人也不复存在了。她对她所爱过的两个男人哪一个都不了解,因此到头来两个都失掉了。现在她才恍惚认识到,假如她当初了解艾希礼,她是决不会爱他的,而如果她了解瑞德,她就无论如何不会失掉他了。

此刻她心里是一片恍恍惚惚的麻木,她依据经验懂得,这种麻木会很快变为剧痛,“我不能让他走!一定会有办法的!”她说得很响,“我要回塔拉去,明天就走。”她站了一会儿,回忆着一些细小的东西,如通向塔拉的那条翠松夹道的林荫道,那一排与墙相映衬的茉莉花丛。

“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时我就经受得住一切了。明天,我会想一个办法把他弄回来。毕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

看到这里,整本书就完结了,为什么看这个结尾,我的心会有那么些许难过呢?如果斯卡丽珍惜瑞德的爱情,不去痴心妄想追那个并不爱自己的艾希礼,那么,一切不就都皆大欢喜了吗?

许多时候,我们都和文中的斯卡丽一样,不懂得珍惜,可最后想到去珍惜的时候,便什么也没了。

文中我最喜欢的角色莫过于斯卡丽了。我喜欢她的勇敢坚强,也喜欢她的有个性,在文章结尾时,她决定要找回瑞德,安慰自己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时,无疑更加深了我对她的好感。

但我有时也认为,斯卡丽就像一个孩子,对自己想要的东西非常执着,但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却不懂珍惜。我们要懂得放手,放下那些自己无法得到的东西。

斯卡丽尽了如此多的努力,但到头来却什么都没了,艾希礼走了,瑞德走了,邦尼和媚兰也都死了。自己的亲人也因病无一幸免。所以我们要明辨是非,不要因为一个错误的决定,而葬送了自己的一切。

每当在遭受挫折,痛苦不堪的时候,我都会像斯卡丽那样对自己说:“歇一歇,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也不知这句话陪我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

我也挺喜欢看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虽然它和小说《飘》都是爱情长篇小说,但带给我的感受却是不一样的。《战争与和平》的结局是美好的,娜塔莎和皮埃尔最终在一起了呀!可小说《飘》的结局却是令人心痛的,我想,这也是两本书吸引世人眼光的一部分吧!

不知多少次,我疑惑小说《飘》这本书的名字,为什么只用“飘”这一个字来概括?我猜想了很多个答案,或许是想表达女主人公斯卡丽的爱是那么的不稳定,总是在飘一样。也或者是表达了斯卡丽爱的男人是那样的虚无缥缈。

小说《飘》的魅力体现在男女情感错位之上。在这里,一切都是混乱的,混乱的情感、混乱的背景、混乱的时代、混乱的婚姻……然而斯卡丽在这所有混乱之中坚强、不畏艰险地追求着艾希礼,可最后却发现自己爱的是瑞德,我们应该学习斯卡丽无畏的精神,去追随自己想要的。我不由得想起斯卡丽的一句话:“乱,是佳人。”

我认为,小说《飘》是历史上最棒的长篇小说。刚读这本书时,我似乎还有些读不懂,后来又看了几遍,终于从书中读懂了许多道理,学到了许多知识。

斯卡丽没有留住瑞德,但她留住了希望。明天,她就会用剩下的这希望去寻找瑞德。只要有明天,就还会有希望,新的一天的曙光,将会再次来临。

《飘》读后感2

《飘》既是一首人类爱情的绝唱,又是一幅反映社会政治、经济、道德诸多方面巨大而深刻变化的宏大历史画卷。

斯佳丽,是位农场主的女儿。父亲杰拉尔德是个矮小鬼,虽是个粗人,但却很踏实能干,凭借自己的智慧,白手起家经营着了一个大大的农场。母亲爱伦,是位富人家的女儿,年少的时候也是天真无邪的少女。后来家族的败落,机缘巧合嫁给了杰拉尔德。后来,生了三个孩子。其中一个,就是斯佳丽。斯佳丽是三个孩子中性格最像父亲的那个,所以也最得父亲的宠爱。

斯佳丽在当地算得上是很漂亮的姑娘了,大部分年青人都很爱慕她,从来不缺追求者。当斯佳丽十六岁的时候,就迷恋上了艾希礼。随着时间一年一年过去,她对艾希礼的爱慕更是一往情深。直到艾希礼宣布婚讯的那一刻,她开始慌了,因为自己深爱的男人就要娶别的女人了。后来,她为了靠近艾希礼,竟然荒唐嫁给了女方的弟弟查尔斯。她是个深情而倔强的女人,那时候艾希礼遮住了她的全世界。

战争改变了一个女人。新婚不久的斯佳丽,丈夫查尔斯随同艾希礼便去了部X。后来,丈夫战死,斯佳丽成了寡妇,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一直由艾希礼的妻子梅勒妮(孩子姑姑)照顾着。社会战乱不断,生活变得十分艰难。瑞德再次出现了斯佳丽的农场。距离上次舞会两人一面之缘,这次的斯佳丽已为人母了。但瑞德这个花花公子,对斯佳丽的爱慕却是丝毫未减。他一向风流,也曾有过很多女人,却从不曾想过结婚。即使对斯佳丽爱慕已久,也只是想尽花招想让斯佳丽做他的情妇。然而,斯佳丽拒绝了,这一点也不意外。毕竟斯佳丽受过家族上等妇女传统教养,更可况眼里根本看不上瑞德。这世界上有哪个女人不想真正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安稳过好一辈子。卑微苟且的感情都是注定没有好结局的。瑞德消失了一阵子,斯佳丽嫁给了一位老实的老头,因为这个人可以缓解她的经济。她给这个男人生了一个女儿,男人身体并不好,家里经营的商业都是斯佳丽一人在管着。丈夫虽不满意,但也是有气无力,不久便不幸被迫害不幸身亡。不久,瑞德又出现了。这次他用少有的真诚,向斯佳丽求婚,斯佳丽感动的答应了。后来她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瑞德很是喜爱的这个女儿,倾注了所有的爱在她身上。斯佳丽也会生气,因为瑞德对自己的爱都不及女儿的一半。时间久了,也就坦然了,女儿是真的很惹人爱。或许只有女儿,才能驾驭瑞德。他可以为了女儿,戒烟戒酒,戒掉一切女儿嫌弃的东西。可是四岁的时候,便不幸夭折了。这给瑞德很大的打击,同时也给他们的婚姻亮起了红灯。瑞德知道这个女人,是不爱自己的,她只爱艾希礼。梅勒妮病危,是瑞德通知妻子斯佳丽去看望她的。生前,梅勒妮也是把斯佳丽当作自己亲人真正去爱,去 ……此处隐藏16261个字……一个个无助的眼睛,有失去理智的父亲,过惯小姐生活而身体又不是太好的两个妹妹,虚弱的梅利,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还有两个婴儿,三个以前的黑人奴仆。这些人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到她身上,没有她这些人都几乎无法生存。为保住这片红土地,她以自己的幸福作为牺牲,虽然手段并不怎么光彩,但意义很重大。

但对于郝思嘉这个人物,我的另一种感觉是矛盾的,是讨厌却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她一生中爱两个男人,而她却没一个是解的。如果她解阿希礼,那她就不会爱他;如果她解瑞特,那她就不会失去他。她一直以来是辜负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寻着自己梦中的王子--阿希礼。她只是把自己爱的特点认为阿希礼有,她只是做一件华丽的衣服,让阿希礼穿上,而后爱上他。而事实是,她爱的只是那件衣服。

对于她,我又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对土地的执着,佩服她能在那中环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顾社会上的言论而开创自己的事业。她生命有几个灵魂,一个是她的母亲。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能干、温柔的典型贵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亲为救人而被传染伤寒,去世。另一个,是她十几年来最爱的人--阿希礼。她能在逆境中站起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礼。她对阿希礼是异常执着的。还有一个,就是玫兰妮。在一起奋斗的十几年里,玫兰妮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书中另一个使我十分佩服的女性,便是玫兰妮。她是个外柔内刚的女性,她几乎拥有女性所能拥有的一切美德。正如瑞特说的,她是他所见过的少数贵夫人中的一个。她是坚强的,她是爱国的,她用她的心爱身边所有的人。当她丈夫打仗时,她在后方默默守侯,做她力所能及的事,当北佬打进城而她又快要临盆时,她依然镇定,当她身体虚弱而没人下地干活快要没饭吃时,她和郝思嘉一样,放下过去所受的教育和优越感,拖着虚弱的身体下地干活,当她看到郝思嘉杀一个北佬时,她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帮着掩埋尸体,搜查钱财,擦拭血迹,当战争终于结束,她痛恨的北佬士兵来到她门前要求照顾而她们自己也没有过多粮食时,她还是尽她所能地帮助他们,因为她希望在远方也有一个好心的北佬女人给她正在回家的丈夫一口饭吃。

如此一位坚强的女性,却又是如此的温柔善良和善解人意。她执着地相信郝思嘉和阿希礼,即使有人亲眼看见他们搂在一起,也执着地相信他们,保护郝思嘉。她明知自己的身体无法再承受生育的痛苦,却执着地要再为阿希礼生个孩子,最终离开她爱一辈子的亲人们。

真的是太伟大,看着玫兰妮,使我想到许许多多的中国古代女性,她们也是如此的善良,任劳任怨,相夫教子,然后默默无名地老去、死去。

整部书中,我最为喜欢的人物就是瑞特。他勇敢、执着,他能那么深地爱着郝思嘉十几年不变。他想保护郝思嘉,宠爱郝思嘉,照料郝思嘉,让她事事称心,而郝思嘉却拒绝。他说过,再永恒的爱也会有磨光的时候,而他的爱,被郝思嘉愚蠢的固执磨光的。他的心,死。当他女儿离开他时,他的心,再也回不来。他说过,他从来没有那个耐心把剪碎的裤子缝好,再告诉自己这就和新的一样,自欺欺人罢。碎就是碎,再也回不去,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缝,再也不是原来那条。

瑞特是个复杂的人,他有良好的家世,但却仍和旧时代格格不入,他有锐利的眼睛,可以在乱世找到自己的处身之道,他对国家有热情,即使他明知必败无疑,却仍在最后关头入军。他爱郝思嘉,但他更解郝思嘉,所以他从不说,只是通过行动表达,而郝思嘉却从来不想去解他。最后,他绝望,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没有勇气再去尝试,他累。

所以总的来说飘是一部相当不错的书,希望大家有时间也可以看看。明天又是另外一天。

《飘》读后感15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手捧一杯清茶,在万物萧瑟的秋天里,我读完了由老师所推荐的百年佳作《飘》,自觉感受颇多,它像钥匙一般,使我不由得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心房,走进了复杂的内心世界。

合上最后一页,我最强烈的感想就是人性是复杂的。我喜欢斯佳丽的机智勇敢,喜欢瑞特的成熟沉着,喜欢艾希礼的温文尔雅,也喜欢梅兰妮的贤淑温柔。整部作品的人物形象生动而又富有现实存在感,将人性中的善与恶、自私与不忍表现得十分到位。若说最感染我的,就是作品的女主人公斯佳丽。人本身就是矛盾的个体,得到的和拥有的有时自己也没有弄明白过。或许,只有像斯佳丽一样,到了最后一切才拨云见日,明白这一路走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谈起斯佳丽,她算是一位让我又爱又恨又不得不敬佩的女人。她骨子里有着贵族独有的傲气,活得那般自信乐观。她喜欢艾希礼,但可悲的是她却不了解艾希礼。如若她了解艾希礼,就不会在他和瑞特之间陷入茫茫之感,就不会在他和梅兰妮结婚后还对他抱有一丝念想。她只是给艾希礼穿了一件自己意向的、喜欢的华美外套,而她爱的,只是那件外套,而非艾希礼本人。遗憾的是,这些直到瑞特最后离开的那一刻,她才明白过来。在爱情上,瑞特不停地付出着,而她却一直理所应当的接受着。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是相互的,一味索取的爱情必将破裂,所以最后一个爱她的人也离她远去便定格为了整部作品的结局。

多么的遗憾、纠结:到底是因为她的私心还是因为不懂?但这些都无法掩饰一个事实:在情感的世界里,她是一个无可非议的失败者。因为她和瑞特都不是神,一泼,水就淌出来;一砸,梦就摔碎了;而瑞特一离开,她的魂魄也就散了……

突然想起钱钟书在《围城》中所说:对于吃一串葡萄,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先挑最好吃的,另一种人把最好吃的留在最后。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她每吃一颗都是剩下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最坏的。但是事实却适得其反,缘由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我想斯佳丽就是第一种人,所以她活在了回忆里。梅兰妮是幸运的第二种人,所以活在了希望下。斯佳丽啊,欲望装饰了你的外表,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可谁来装饰你内心枯竭的渴望和思念?你的感情包裹着这般的凌乱之美,你还能爱,能恨吗?

但是在现实中,她是却是生活的强者。逃难的时期,她竟由五彩变为黑白,放弃贵族的身份,下地干农活;在北方佬占据之处做起生意,经营着父亲的庄园……她的肩上担负着太多的责任,这些无形的责任对于一个女人而言,是否太过沉重?但她没有妥协,迎面而上,并且在最危难的时候,她没有丢下待产的梅兰妮,陪伴她顺利生产,在以后的日子里还同她共同生活。多么善良的姑娘啊,喜欢她,喜欢她对土地的执着热爱,对生活的乐观。她使我相信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要靠自己的奋斗来创造、改变命运。她的身上有着太多女性所缺乏的东西,在她的身上我看见了女性身上坚强、执着、乐观的金子光芒。

这样一来,我似乎也分不清我对斯佳丽究竟是爱还是恨,自己也陷入了矛盾之中。但是我想只有让人又爱又恨,又憎恶有怜悯的文字人物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架有情感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整部作品应该来说是以悲剧收场,但就在这让人无限回味的遗憾中,我们看见了人性的自私与善良,果断与决绝,看见了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内心世界。《飘》,就如名字一样,没有形式,也没有任何方向地,飘进了我的心中。

《【热门】《飘》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