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读后感

时间:2024-01-26 17:06:33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京华烟云》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

读罢《京华烟云》这本书,虽然书中有太多美丽的女性细腻的情感吸引着我,但唯独让我恋恋不忘的是书中姚木兰内心里面那种大家闺秀式的爱情观,把家庭和爱情的关系处理得如此贴切。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她失去了自己最想得到的爱,但她却也获得了幸福,并且成全了别人,换得了一个大家庭的稳定和和谐。

书中细腻地刻画出了姚木兰的三种爱,而这三种爱强烈地展现出了姚木兰这一鲜活的角色,让人感觉到了中国没落封建时期大家女性的独在与可爱之处。

一、对父之爱

姚木兰在书中之所以能成为这么一个坦荡的人,是与他父亲的教导不无关系的,在那么一个复杂的年代里,可以说她父亲的开明,让她获得了太多别人不可拥有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所以说姚木兰对她的父亲既崇敬又尊敬。在清朝末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因为姚家的产业,姚木兰的童年除了那段被拐卖的历史,她比别人幸福多了。因为父亲是新文化的倡导者,在思想上比较开明,所以姚木兰自小不曾裹脚,也接受了比较多的新思想,摆脱了中国女性本该有的矜持,喜欢与人论辩,这让人读之就能从她身上感觉到一种女性青春的活力。对父亲的爱,她表现在一种女儿的顺从和对父亲思想行为的体谅上。当她的父亲打算10年离家云游四方时,她比其他的家人表现得更加从容,因为她知道父亲内心的追求,尽管不舍得但只是把那种深深地不舍之爱藏于心底。十年后再一次见到父亲,我想她是比其他家人更加激动,在她的心里,无论何时,父亲都永远是她心灵的靠山,她始终保留着那份对她父亲的信任感,所以后来当她面临着家庭危机时,她暂时放下了自己的聪慧,而是在她父亲为她铺平了一切的道路之后她才用自己的大度、美丽和善良摆平了一切。归结为一点,她对父亲的爱是“用放大镜看人生”。

二、生命之爱

在姚木兰的生命中,除了她的父亲外还有两个男人对她很重要,一个是她的恋人,一个是她的丈夫。对这两个人的爱占据了她一生。孔立夫是一个家庭落败但却极富才华的年轻人,他的论辩非常的高雅且极具深意,可以说他是用才华赢得了姚家两位小姐的芳心,也获得了姚老先生的认可,所以他进姚家的门就显得是必然了,但这也意味着姚家两位小姐必定有一位会失去至爱。后来姚家把木兰许配给了曾孙亚,木兰也就漠然的淡出了这场爱情之争,没有给姐妹间的感情带来半点风波。曾孙亚爱她,这她心里非常地清楚,可她对曾孙亚更多的是好感而非那种抛出一切的疯狂的爱。所以后来与孔立夫的一次泰山行,让她一辈子铭记在心,而且永远能够感觉到甜蜜,这种女性内心里面深深地爱更可怕地让她愿意不顾一切地为自己深爱的人去付出一切,这就表现在后来孔立夫被关进监狱中。#p#副标题#e#当孔立夫深锁牢狱时,她表现得比妹妹还要急切,拿出了自己的首饰去贿赂典狱长,只是希望心里的恋人能够在狱中呆得畅快点。当得知恋人可能会枪毙时,她冒着被玷污的危险不顾一切地去请求司令官的帮助,最终靠着她的智慧赢得了胜利,但在妹妹与家人面前,她表现得很坦然却掩饰不住内心里面的喜悦,这或许就是纯真的爱吧!对自己的丈夫,她也能够让他感觉到幸福,虽然在感情上有分心,但她从没让自己感觉到对丈夫感情的愧疚,她用对家庭的爱和丈夫的体贴换得了丈夫的依赖和谅解,用大度和温柔、善良赢得了丈夫的良心,这是何等的伟大!把感情处理得这么自然,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平静、和谐地相处在一起,她用自己的行为给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生命之爱”的含义。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2

之所以会有读《京华烟云》的想法,是因为对赵薇版电视剧《京华烟云》的喜爱。很多人喜欢赵薇演的小燕子,我却喜欢《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初次看《京华烟云》这部电视剧时,我并不喜欢姚木兰的角色,觉得姚木兰太喜欢说道,喜欢用自己的学识智慧来驯服自己的丈夫。总觉得她和荪亚不是一类人,和立夫才是,因为我实在是太爱电视剧中立夫的角色了。可惜的是有情人终未成眷属,木兰和立夫只能活在彼此的心里。

当我开始读《京华烟云》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人物见解。但是其实不得不说,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和小说差别很大,甚至可以说是披着《京华烟云》的书名,拍着民国时期的儿女情长。

我觉得书中的木兰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明双重影响下形成的一个近乎于完美女人。在书中我多次被木兰的肚量,才智和洒脱所感染、所折服。木兰对孔立夫的爱是真诚无暇的,对曾荪亚的爱是忠贞不渝的。虽然木兰没能和自己喜欢的人走在一起,但木兰和荪亚也过得非常的幸福。木兰和荪亚在婚前没有心荡神怡的爱情,却在年深月久中感情日渐浓厚。虽然这感情并不能占领木兰心中孔立夫的位置,但足够让木兰对荪亚一生忠贞不渝。当孔立夫陷害入狱,木兰为营救孔立夫所表现出的勇敢和至情至性,让我感叹这真是少见的奇女子也!虽然木兰营救孔立夫的举动,遭到了荪亚的吃醋和猜忌,但木兰所表现出的淡定和从容,真的不是一般修养的女子能做到的。后来荪亚在木兰坦诚和肚量下,选择信任自己的妻子,也是因为木兰的人格魅力让他乃至观众折服。

书中还有另一个人物——我最喜欢的木兰的父亲。姚父精神世界宽广,为人处事豁达开明。姚父的描写,很多都和中国的道有关,很多时候都能看到姚父关于庄子道德的思考。姚父的一生对于木兰影响很大。木兰记得很多父亲对她的忠告,这使得木兰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妥善处理。木兰能够养成这样完美的品行也和她殷实的家庭背景密不可分,木兰婚后和荪亚到处玩耍,游山玩水,踏遍中国古迹,这使得木兰一直不断成长。我以为这就是我们现在流行说的“女儿要富养”的真正含义吧,既有物质方面的大力支持,也有精神上的熏陶和培养。书中也描写了木兰人生的几次重大变故,比如她的女儿参与学生起义被射击,他们被迫离开北京逃离战争;她的儿子参加抗日战争等,这些灾难迫使木兰成长,使她变得更加坚强。

林语堂还把《红楼梦》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红玉让我想到了林黛玉,一位有才华,有个性却体弱多病的女子,最终为了成全自己心爱的人,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宝芬让我想到了薛宝钗,一位沉稳、冷静又有些城府的女子。阿非让我想到了贾宝玉,一个爱到处留情的男子。中卷部分的《庭院悲剧》显然便是一出现代版的《红楼梦》。我非常喜欢红玉的那句对联:闲人观伶伶观人。这句话放在现实生活中也是那么警醒世人。你以为你看到的别人是怎样的怎样的,你觉得自己是主观意识上的人,被观察的是伶,然而反过来你又何尝不是那个伶?

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便是如此吧!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3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 ……此处隐藏5563个字……负光阴不负卿。

就像林语堂,在与妻子结婚时,就把结婚证书烧掉,以示永远相爱、白头偕老的决心。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8

近来,在电视剧上看到林语堂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京华烟云》,在被剧终情节吸引的同时,也激发了我对原著小说一探究竟的冲动。而在看完小说之后,内心也是颇受触动。

《京华烟云》描述的是1900--1938年那个政权更迭,军阀混战,人心郁闷的北平城中,通过对姚家、曾家、牛家,这三大家族中各类人物在那一特殊时期的恩怨纠葛,凸显了儒、士、商阶层由盛而衰的过程。

这本书塑造出形形色色的人:热情似火的姚木兰,温婉如水的莫愁,崇尚自由的姚思安,才华过人的孔立夫,老实稳重的曾经亚,工于心计的牛素云,身世凄惨的银屏,优雅娴静的曼娘……一个个鲜活生动,有血有肉。小说的描述,贴近日常生活,真实宛如人生。让我觉得不是在看一本枯燥乏味的书籍,而是在品读人生,汲取智慧。

《京华烟云》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姚木兰这个女孩。林语堂说:“木兰,乃真女子”她一面秉承道家女儿的随缘自在,活泼洒脱,一面又有儒家媳妇的孝顺贤惠,聪明多才。她会识甲骨,会京剧,会烹饪,懂女工,知人情……毋庸置疑,她是一个好女孩,好妻子,好儿媳,好朋友。曾荪亚和孔立夫这两个优秀的男人被她深深吸引,也是情理之中。最令我意外的是她的胸怀。曾荪亚在外面和曹丽华暧昧,还有了孩子,但她却不计前嫌,让丽华把孩子生下来,并且还帮她抚养孩子。而她对这件情感纠葛的巧妙处理,更是让人心悦诚服。当她得知曾荪亚和曹丽华之间的情感,她便满怀激情与同情的给曹丽华写信,并劝告她:“挥利剑,斩情网,断情丝”最终她凭借自己的智慧、真诚、豁达和友善感化了曹丽华,是使其幡然醒悟。她用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这场情感危机,挽救夫妻之间的感情。

在读完本书后,对道家思想也有了新的认识。不同于拘泥于三纲五常的儒家,道家思想更加强调一种自由无为,随性洒脱。姚思安就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人。他没有让木兰和莫愁裹小脚,让她们上新式学堂,既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也允许他们阅览西方文化。同时还带着木兰四处走动,去收集甲骨……正是这些思想的影响,两个女儿也才有广博的见识,坦荡的胸襟,清新脱俗的气质。木兰也才有“京城第一才女”的美称。

读此书确实花费我诸多时间,因为它确实有诸多可取之处。文章并不单纯用文字勾勒出每个人的命运变化,情感纠葛,而且还包含建筑知识,社会风俗,历史变迁,他的描写和《红楼梦》极为相似,两本书都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并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更迭。但平心而论,它的文学价值与《红楼梦》相比,确实稍逊一筹。可于我而言,已足够丰富我的见识,教会我去思考人生,处理感情,并对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

《京华烟云》写于1938年,历时一年写完,那时的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新无可待,旧无可取。即使这样,林语堂仍尽力宣扬着传统的忠孝观,家庭伦理观,鼓吹仁爱与慈悲,高举爱国奉献的旗帜,这一切都在文中人物身上有真实体现:牛素云虽做尽坏事,却在最后为国捐躯;孔立夫在国力微弱之际,做了自然科学家;木兰在逃亡四川的途中,一再收留流亡孩童……他在这本书中处处描写世间的爱与温暖,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读完此书一段时间了,如今仍觉回味无穷,哲思不断。此读后感写的略显凌乱,但却确实记录着书中种种触动我的瞬间,那些形象饱满的人物,至今浮现于眼前,久久不能忘怀……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9

烟火里浊了的心事在焚香里飘渺虚度,无情事无世故,已成尘、成哀,爱情终究为何物?

她追着她的红烛,遇见了乞丐的婚礼,终是落下感慨:我与蓀亚的洞房花烛夜倒是熄了红烛而变得这般薄凉。

她把她的红烛赠给了乞丐夫妇,新婚之夜应红烛长燃。明知是风俗之说,已是心灰意冷了去,倒是寻得一番慰藉。

代妹出嫁,原本是无可奈何的事,倒是愿意相信自己对蓀亚的了解,可以宽待他、宠爱他,等待他成长,给他指引和全部的爱。

她知,婚姻是粗茶淡饭,以对方为己任,想对方之所想,她从未勉强蓀亚做任何不愿意做的事,直至她听闻了蓀亚和曹丽华有了孩子,她的绝望像是从海拔三千五百米扑泻而来的潮水。无望,都是发疼的无望。

立夫问她,为何要这般让自己过得委屈。她说,我只不过想做个好女人罢了。

对于婚姻里前往的好,代价未免太大,倾尽所有的情感,都得不到一丝安慰与拥抱。

当她冷得不知自处的时候,只想听蓀亚的一声问候,但他还是在大雨的夜里去找曹丽华,她听着她的泪从眼眶里流出来,颤抖不已。但她内心里的倔强一直拨节,我不要妥协与认输。

她以为她的大爱能赢得蓀亚的成长、回归,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不要让家里人失望。可是,得到的反而是孙亚的指责,她终究妥协了他的不爱、死都不爱。

但世间的爱都会是药,是生命浩荡中拯救良知的药。她的坚韧赢得了这场婚姻,蓀亚最终成了她心中的蓀亚,在日本占领北平的时候,众人逃难,蓀亚临危不惧,对木兰说,我要做回真正的男子汉。

姚父看着女儿说,谢谢你,木兰。

他深知她的委屈有过渊一样的黑也深知自己的女儿有慧人之悟,能唤醒世间已落哀的尘事。

木兰让这个有着叛逆情怀的大少爷感知日子只不过粗茶淡饭得过活。一家子在一起就是幸福,就是道悟。

而于立夫,她深知有着让世人羡慕的爱情,彼此深爱到没有言语就能洞明对方的心里,但她知道,那已是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了。

立夫说,你离婚,我等你。

她说,我还想给他一次机会。答应曾母,要守护曾家。

她对蓀亚说,我留下来,只想让你体会一个母亲的良苦用心。

每一次的宽容和忍让,终于让蓀亚知道自己的不成熟、没有责任感、自我、任性。他感慨,原来,躺在我身边的就是一个聚宝盆。木兰抱着他,此刻我正享受着真正的幸福。

而于荪亚和曹丽华的爱情,我们不能妄自抨击与评价,毕竟爱情,互为相爱,就是最好的情。

只是,他们没有遇到对的年代,然后坦荡荡地相爱罢了。

主角互为矛盾的爱情终是这部电视剧的主情调,而让人动容的还有桂姨对于曾老爷的相知相随。

曾老爷故世后,桂姨在房间里回想和老爷的平事,怎样馈赠于她宠爱,怎样在这个大家族里保留她的地位,怎样呢喃地赠于她情话可是,房间里只有她空荡荡的一个人,那些俨然旧去的故事又怎样磅礴再磅礴呢。

她幻想着幻想着念到:老爷,您走了,我可怎么活。

原来,曾经贪恋这个家族财产的念头都不是本意,只不过是想换来在这个家族里内心的笃定,而这笃定并非家财万贯可以取得,而是由衷的爱一个人、守护一个人,依偎他,贪恋他。日日守着、护着、念着。

她走了,是为一场盛世的爱情走的。

曾太太说,倒是想着你能走在我前头,毕竟老爷深爱的还是你啊!

互为珍惜、懂得、默契的爱情终像是一场童话,让人歆羡不已。

想着元好问的那句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倒是浓烈到至情至意里去了。

《《京华烟云》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