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4-01-27 11:56:37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1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本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2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着作《给老师的建议》,感触很深。终于知道当一个老师是多么不容易,特别是当一个好老师尤其不容易。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高深的学问,还要有许多教学技巧,老师要不停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使学生不停地进步与发展。这本书里有几条建议对我影响很深,虽然我还是一名学生,还没有走上教师的岗位,但我想这对我以后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作用,它教会我怎么去做一个好老师。

首先,书中大量写了阅读的好处。在谈到后进生的时候,如果老师只让他们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这样是特别有害的,这样只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坏习惯,让他们变得更加迟钝。而改变他们学习落后的最有用方法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尽可能地让他们多看些书。老师要挑选一些适合他们的书籍,这些书籍要引人入胜,要让学生尽可能自己去发现这些书与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联系,让他们发出更多的疑问。随着阅读量的扩大,这会对他们的智育起到很大作用。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们的思考就越清晰,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老师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这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例如老师在讲一个很难懂得概念时,学生没有接触过这种东西,他们会很难理解,但是如果老师在上这部分内容时能让学生先看一些有关的书籍,让他们先通过这些新奇有意思的书籍去了解这些深奥难懂的知识,我相信他们看过之后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与感受。甚至在上课时他们会提出许多不可思议的问题,会把看到的知识与教材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他们还会为自己能提出这些问题而自豪,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学生感受到这些知识能把他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变得更清楚。在教室里搞一个小型的图书角,这是作者对老师的建议。只有老师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书,应该看什么书,把这些与学习有关的书籍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把课本的知识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

其次,书中还谈到了教师的时间问题。许多老师总是抱怨时间不够,除了上课以外,老师要备课,批改作业,要管理学生。但是教师跟其他人一样 ……此处隐藏3385个字……、理解倾听

“倾听”与“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听是入耳,但不一定入心,别人说话你听到了,仅仅是一种声波和信号入而已。而倾听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教师当然需要倾听,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教师善于倾听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因此,学会倾听很重要。

而作为小学老师的我们,工作比较琐碎,有时会因为自己的忙碌,学生跑过来对你说这说那,语言表达不清楚,说半天还没说完,而由于正忙,有时根本听不到耳朵里面去,敷衍一句:“好了好了,老师知道了,一会再说!”其实感觉孩子们说的只是小事,根本没听的很清楚,而真正忙完了,又将这件事给忘了,孩子期待的事情你没有交代,自然给学生心里造成了一定的阴影。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要理解倾听的意义,并懂得学会倾听。

四、正确对待后进生

“后进生”,一般指指那些相对于一般的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不久而且不牢固的学生,并且这类孩子还经常犯错误,很让老师头疼。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他们,我们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语言朴素却饱含善意,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非常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去领悟它精髓之所在,从而能更好的完成我们的使命。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5

近段时间,我认真拜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读后感触颇深。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 30 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你排解烦恼,给你指点迷津。很难想像几十年前的教育理论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还有如此深刻的教育实用意义。难怪他要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寻的偶像,成为心中的指明灯。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一、用一生的时间来思考,来备课。

一位有30 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 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 分钟。”?

十多年来,我一直兢兢业业的工作,尤其是对备课,我一点都不敢马虎,因为我觉得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注重的是人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每次备课我都是琢磨了又琢磨,生怕其中的哪一点讲忘了,讲丢了,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致于没有空闲的时间静下来,细细回味学生是怎么学习的。把备课看做一个独立的环节,备好课就觉得事情就好了。看了这个故事后,我对自己的做法感到惭愧!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 大师告诉我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打造教师的专业底气,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对学生来说教科书的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

二、 学习以思为起点,也是后进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的关键。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抱怨某某的学习成绩如何的不堪入目,教的我们老师发疯了,可他的成绩还是依然如故,甚至有的老师拼了命似的给这帮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讲解,一题又一题的练习,希望他们能从中受到一点点的启发。可是,整天把自己搞的愁眉苦脸,疲惫不堪的,还是没达到自己的目标,为什么会这样的?对于后进生,我们一直以他们的智力水平不够好才学不好数学为理由,一次又一次的帮他们讲解,但我忽视了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们班有一名同学叫王怡深,刚接触时觉得他不会听讲,成绩也差,没什么好感。时间久了发现这个孩子读书的声音很好听,就发自内心的去表扬了他。从此,他在语文课上,常常举手回答问题,也常常听到他悦耳的读书声。没想到期末考试时,他竟然比期中时进步了十几分。年前放假时,他不仅领到奖状,还领到了奖品,我想这都源于他已经具备了学习语文的能力。

有时候我在想我对学生已经是仁至义尽了,我做到了别人都无法给予的关怀和帮助,看了这块内容后,我才明白任何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能力,只不过,后进生的学习能力是隐藏着的,需要教师去发觉,去培养。

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自身素质的首要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也许有些教师会抱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组织参加各种活动,教学工作整天忙得团团转,身体已筋疲力尽,哪有时间腾出来读书?”对此,我也有同感。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古人云“善读之可以医愚”,因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读书是很有必要的。读书不光要读所任学科的有关书籍,还要读学科以外的书籍,要做到博览群书,因为现代教育不光需要懂得学科以内的知识,现代课程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也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有丰富、生动的语言,敏锐的思想,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熠熠生辉。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不正是由于他广泛阅读的缘故吗?所以,我相信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真正具备“活水之源”,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书中还有很多好的建议,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细细品读,用心去体会,用心去领略书中的精髓,用大师的教育精神来鞭策自己,用大师的实践经验来指导自己,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和自身的教育素养。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