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送》读后感14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目送》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送》读后感 篇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
看了龙应台的《目送》之后,我感触颇深,书中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细微感情描绘十分真切。应该说作者用她自己的切身体会,讲述着这世间最动人的东西——亲情。由此,我想谈谈自己看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龙应台在书中写到她与儿子之间以及她与母亲之间的小故事。她发现,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有了许多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看法,他变得有思想,甚至有些叛逆。他会开始有些嫌弃自己的妈妈懂得东西太少、没见过世面,讨厌她在看见什么稀奇的东西之后就大惊小怪……由此,我不禁想到自己的妈妈,小时候,对我而言,她就是天,她会讲一些我从来不知道的事,教我唱动听的歌曲,那时候总觉得,妈妈是世界上最博学的人。然而,我慢慢的长大,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对妈妈的依赖就少了。电话里,她开始变得沉默,总是默默的听我讲述着我看到的世界,然后,淡淡的嘱咐我,一个人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学着从一个母亲的角度看孩子的成长,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她的态度让我明白,不论是儿时那个懵懂的你,还是后来那个成熟的你,变的,从来都只是外在的表达方式,不变的,是母亲对孩子的爱。
所以,即使现在的你认为自己已经足够成熟,也不要随便忽略母亲的感受。不要总是嫌弃她给你买的衣服不够时髦;不要总是抱怨她讲话啰啰嗦嗦;不要总是怪她懂得太少……要知道这么多年来都在包容你、都在爱护着你。
有些话啊,要快些讲出来,因为也许某天,你已经没有讲的机会了;有些爱啊,要快些表达,因为这爱太深厚,要用一辈子回报;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因为路途中的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书中关于作者和她父母之间的故事更是让我动容,偶尔的一张老照片,一段逻辑不明的对话,都饱含的她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她说道,她的母亲有五个儿女,一个在大陆,四个在台湾,都有很大的成就,而母亲在年老时,患上了痴呆症,经常认不得他们,但作者总会耐心的告诉她:我是你的女儿。她的父亲患病时她在医院照顾,亲手给父亲换洗,从不嫌弃。也许,我们总是觉得时间还很多,以后再去回报我们的父母。可是,中国有句老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认为自己有实力去回报父母是,也许他们已经老得不认识你了。
我想,也许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应该不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让他们看的我们过得很好,是经常关心他们,耐心的倾听他们讲述他们身边发生的事。你也许还未发现,当年取得某些成功时,他们也许表现的很淡然;而当你失意时,他们会在你身边告诉你:孩子,有我们在,什么都不要怕。也许,他们不会经常说我爱你,而他们的爱却从未减少。
也许,你只能在某个瞬间强烈的感受到父母的爱,让你觉得这爱不过是沙上印、风中音、光中影,殊不知,这感情,早已深入骨髓。
满上遍野茶树开花。
这是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用简单的对话写出了在父亲生命的尽头,作者每天跟他打电话的内容。看出了作者对父亲即将逝去的不舍与心痛,还有淡淡的后悔,她觉得作为儿女,自己为父母做的太少了。我们还小,还不用面对这样痛苦的永别,但我们也必须知道,这一天总会到来,我们能做的只有活在当下,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每分每秒,才不会在未来的某天幡然醒悟、后悔不已。
满上遍野的茶树,盛开着花,满上遍野的一片白。这是作者最后为父亲送别的画面,很唯美,也很伤感。
看完了《目送》,我将会珍爱与父母相处的每个瞬间。
《目送》读后感 篇2《目送》是一本美丽,忧伤,深邃的书,里面收录了七十三篇散文,写了日常生活中的平淡之事、常人之情。儿子的离、母亲的老、父亲的逝、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脆弱、失落,犹豫和放手,坚强和通达……这些在龙应台的笔下都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出了最动人的诗意。也像作者所言“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书中一共写了六次“目送”,每次“目送”都是一次意味深长的离别。龙应台把这场离别安放在儿子背着书包远去的背影里,安放在母亲失忆后把“女儿”叫作“雨儿”的声音里,安放在父亲安眠的那个雨天中响起的楚歌里……而这些片段正是我们每个人情感共鸣的基石。那牵念的目光,连接着生命的起点和终点。生命在这一程又一程的目送里,成长、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由此产生的阵痛也让我们和作者的心灵相近相通,因为这温馨的日常、感伤的离别和悲切的失去是龙应台的人生,同样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龙应台最终将对子女和父母的全部感情都凝结在“不必追”三个字上,这是最真实的无奈,也是最超然的领悟。
在《寂寞》一文中,龙应台说当她一个人寂坐时,常想到晚明张岱写的《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于是,龙应台感悟到“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我想也许正是这种一个人的寂寞,使她开始了人生终极的思考,“面死而思”让她对生命的寂寞和短暂抱有一种“向死而生”的积极。
《山路》里有这样一句话,“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在我看来,这就是她给我们上的一次“人生大课”。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你真能面对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于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孤独面对,素颜修行”,要懂得珍惜当下,尊重生命。
如何尊重生命呢?这是普世的关于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思考。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龙应台也有悲悯天下的情怀。在《目送》中的第二部分留下了那些关切世界的文字。在《跌倒》中,作者记述了一名十五岁的学生在学校的厕所里,用一个塑料袋套在自己的头上自杀的事。对此,她伤痛地写道:“在我们整个成长的过程中,谁,教过我们怎么去面对痛苦、挫折、失败?”“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这样的文字怎能不让我们心灵震颤,掩卷沉思?
除了关注“人”的生命,龙应台的目光也关照到了那被变成测雷器的小草“阿拉伯芥”;她宽容地让浣熊一家在她的厨房里嬉戏;她为“狼来了”拍手称快……因为悲悯,她的文字中也就充满了 ……此处隐藏14794个字……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龙应台的《目送》,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平淡的语言。不同于《野火集》中她的强硬态度,而是显现了她的柔情的一面。如青草,带着清新,扑而来;似灯塔,散发光芒,照进心房。读起来如桃柳抽新,春水煮茗,有种周遭一切安好,草木葳蕤的暖意。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仿佛看见龙应台的笔尖有一个轻盈的舞者,舞动着春暖花开。
特别喜欢龙应台在其中描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令人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所描写的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处处是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读此书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
不由想起每次放假回家时,母亲那暗自欢愉的目光和不停唠叨的话语,想起父亲在厨房里忙忙碌碌的身影。心灵突然就归于一种宁静,世间大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以前感受不到,成年之后突然变得敏感:原来在不知不觉中,父母真的已经老了。仔细凝视父母时,会意识到,那些言谈举止中,其实都是熟悉和陌生的东西混合。那些熟悉的动作、声音、神态,让我们的记忆连接起了所有过往的日子,那里面有苦涩,也有温暖。而那些被时光添加的东西,那些蹒跚、迟缓、软弱,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脆弱,认识到人生的悲剧性的本质。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
生命的老去是无法控制的事。道理我懂,但看到父母逐渐老去,我还是忍不住悲伤,希望时间长河能流淌的慢一些。直到读完《目送》,我才明白,对于生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生命的老去,让我们更应该懂得和学会,什么叫做活在当下,什么叫做爱与被爱。
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我想,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期待着孩子的成长,但同时又抗拒着孩子的成长。
看着孩子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姗姗学步,直到他慢慢长大。总是习惯牵着他的手,不舍得放开。直到第一天上学,看着他小小的背影迈入校门,纵然有万般牵挂,也只能微笑着目送他开启自己的人生。渐渐地,他越长越大,开始厌倦千叮万嘱,逐渐有了自己的小世界,不再把父母当成他的唯一。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千方百计的想出去闯,只留下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想,任谁看到这样的文字,都不免在心中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包括我。
不是不“伤”,但必须要“舍”。太多的执念,太多的挽留,只会给自己带来更深的痛苦,我们无法阻挡时间的流逝,无法对抗生命的消散,我们只能接受。至于是选择往回看,用余生的悲痛纪念逝去,还是选择朝前走,用现在填补过去的空白,我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我很讨厌分出是非对错,跟随自己的内心便好,世上哪有这么多对错之分?但之于我,我会选择带着爱与释怀与生命和解。
《目送》读后感 篇14封面并不出彩,但奇怪的是,这本书总在我面前滑落,我不得不一次一次从地上把它拾起来。候机时间尚有余,我翻开了这本书。“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文字,当场就挪不开脚步,眼泪哗哗地流下来。还能追什么呢?还能追回爸爸妈妈吗?甚至连他们的背影也不曾记得是什么模样。
最近总会这样,无端地就伤感起来,意识到时眼泪已流了一脸。姐姐跟我说她也是这样“也许,过了妈妈的百天就好了吧。”姐姐说。
可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够痊愈,有很深的无助感,特别是遇到让我纠结的事情的时候,这种感觉就特别强烈。最记得有一次跟妈妈讲一件我不太占理的事,本以为妈妈会有什么相左的意见的,谁知道妈妈一点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毫不犹豫地站在我的一边,根本一点原则性都没有,所想的只有一点就是我的孩子不能受委屈。这才知道,世间真的只有爸爸妈妈才会这样无条件地,无原则地爱自己的孩子。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到很多对爸爸,妈妈的那种细腻的情感交流,很能共鸣。尤其是在她爸爸病后,妈妈老后,那种对父母的依念与关爱。这在龙应台的作品里是比较少见的,完全不同于她以前的写作风格。都说老人会返老还童,上了年纪的老人逐渐变得像孩子一样偏执,简单,丧失独立性,需要依靠,害怕孤单,害怕年轻时的创伤和阴影。每看到她和妈妈打电话,妈妈说“你是我的雨儿(看完才知道这是台湾方言发音,就是女儿的意思)吗”。这边应着“是的,我是你的女儿。”“雨儿你在哪里,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不停地问,不停地问。啊,我想起爸爸走后,妈妈是怎样地急切地等待着每一个周末,等待着我们回去吃饭,让她看看我们,让我们看看她。每次总要做大桌菜,囊括每个她爱的人的喜好。有时有事不能去,妈妈就好失望地在电话那端“哦,那你们忙吧。”妈妈活着时都不曾好好留意妈妈的等待,现在想到泪流满面,现在想到肝肠寸断,现在想到一切都已成烟......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回老家,每次走时,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偶尔回首,总看见奶奶撩着围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着眼睛。那时很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见,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伤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走在山路上,听到风声,看到叶飘零的样子,也会无由来地想起我再也没有可以肆意撒娇的怀抱,可以容纳我任性的海港,可以拒绝长大的空间,我就忍不住哭得很伤心。朋友看着我,“你哭得真难看。而且是相当难看!”
那又怎样?那又怎样呢,又怎样呢?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然而就算我已经七老八十,就算我已经儿孙满堂,我也依旧是个孤单的孩子,在心灵的一隅,等待着目送的眼光,这样的我,才不会惧怕回头,这样的我,才敢一直往前。
我认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因为没有飞过去的勇气,我现在发现,不是它没有勇气,而是沧海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