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观后感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戏曲进校园》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戏曲进校园》观后感1
上午,我们秋浦小学迎来了戏曲进校园活动。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第一个节目叫《天女散花》,一位衣着华丽的大姐姐在台上挥舞着长长的、五彩斑斓的水袖,犹如清波荡漾,美极了!接着,一位英俊的大哥哥在台上耍起了宝剑,好不威武!主持人让一个同学上台试着模仿大哥哥的样子,可总是显得很笨拙,惹得我们哈哈大笑。然后,我们听到了一些黄梅戏中比较经典的片段,比如:《打猪草》、《女驸马》等等。最后一个节目虽然也是以歌唱为主要表现形式,但与前几段委婉动听的唱腔相比,略显粗旷。
每个节目结束后,主持人都会同我们探讨戏曲文化,以及唱戏的人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才能。
这次观看,不仅让我懂得了怎样欣赏戏曲,还让我增长了不少知识。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只有多接触和学习,才能更好的延续和传承这份辉煌。
《戏曲进校园》观后感2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戏曲剧种以平均一年一个的速度在消失,观众老化分流,“戏迷”“戏粉”锐减,戏曲衰落,前景堪忧。中国戏曲孤独的守护者们一直坚忍不拔,孜孜以求,坚守定力,苦练内功,遏制流失,用心传承。
在西方文化剧烈冲击的背景下,我们在思考戏曲的存在与发展问题时,也有一种现象,即习惯于在继承与创新这对关系的讨论中本能地维护传承的价值。强调对戏曲本体的坚守,这是不错的,多年来正是这样的价值倾向保证了戏曲的存续。但是,对于一直在寻求更好发展的戏曲来说,另一对关系也同样重要,那就是戏曲传承与传播的关系。
传承保证戏曲本体在发展过程中不走样,保持其内在的规定性,保证这个文化种子的基因不变异,保持其特殊的审美质量和精神。
传播则是传承得以存在的阳光雨露。在戏曲行业走向复兴的初始阶段,我们特别需要关注传播的价值,捕捉传播的机遇,选准传播的途径,瞄准传播的`优先群体。
《戏曲进校园》观后感3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比如:我们河南的是豫剧,北京的是京剧,四川的是川剧,河北的梆子,安徽的黄梅戏……
俗话说:“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11月3号下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迫不及待地去后操场观看豫剧。主持人不仅为全校师生讲解了豫剧的基本知识,还带领大家欣赏了四大板式的节奏和传统曲目,如:《花木兰》、《抬花轿》、《三哭殿》、《铡刀下的红梅》……中间主持人请同学们上台跟着老师学动作,一个多小时的演出,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师生们一次次热烈的掌声。
戏曲进校园活动,不但让我感觉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而且需要我们大家不懈努力,去延续这份辉煌。
《戏曲进校园》观后感4
作为拥有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花鼓戏等32个剧种的戏曲大省,湖北精准施策,出台《湖北省大中专学校戏曲工作“八个一”》和《湖北省中小学戏曲工作“八个一”》落实方案,除观看一场戏曲演出、举办一次戏曲讲座、举办一场戏曲展演活动、创建一批戏曲工作示范学校等共性任务外。
,大中专学校要求建设一批戏曲社团组织,创排一批戏曲剧目,落实一项校园戏曲活动经费,而中小学校则必须用好一套戏曲课件,推介一批戏曲经典唱段,组织一次戏曲夏令营,建设一批戏曲兴趣小组。量身定制的“八个一”,得到学校、家长、学生、院团的普遍欢迎和积极响应。